北京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17:52

聚焦北京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

2023年,北京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均较2014年有大幅增长。如此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背后,是北京十年来突破制度堵点大力推进先行先试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积极为科技成果提供精准供需对接等一系列举全市之力的扶持政策。

北京首例专利赋权改革试点促北工大激光器成果落地

 高功率激光器是国家战略技术,也是西方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先进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所自2000年开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研究以来,相继突破了多项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实现了激光器全国产化,先后获60余项专利,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是北京首例采用专利赋权方式推进科研成果落地的改革试点。

项目负责人秦文斌是北工大激光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学校到市级层面都为项目孵化和成长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根据学校出台的《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校属技术转移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该项目采用先赋权后转化的方式,先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学校与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进行转化。2021年7月,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多次组织召开“激光器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就转化方式、专利布局、市场、工商、税务、经营等方面给出了多条实用性建议;8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小组审议通过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方案;9月至12月,11项激光技术相关专利按照学校科转流程先后完成了专利评估、赋权变更与作价入股,成立学科性公司——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秦文斌任公司法人;次年2月,公司获天使轮投资1500万元。作为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落地北京的企业,工大亚芯公司2022年还获得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100万元的专利转化专项奖励,2023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首批唯一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北工大不仅制定了“赋予权属与激励”的管理机制,强化了赋权改革的过程中各主体激励机制,还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奖励分配比例,其中许可、转让按梯度奖励不小于80%,作价入股不低于75%。

推动成果转化 高校院所探索新模式

除了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北京为数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采取行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

常见的做法是举全单位之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打通职能部门、资产公司、投资基金等成果转化工作管理链条和人员边界,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资管公司负责人,建立了成果创造、转化、产业化的链条闭环。北医三院打造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平台,整合院内各平台与人才资源,推动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进程,建立了以政府投入引导,医院投入补充、带动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多元化机制,形成以“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创新联盟”、概念验证中心以及院企联合研发平台三大平台为主,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一些单位积极借助外力。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联合组建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汇集了政府、学校、社会投资机构等各方力量,打造聚焦“硬技术”领域、专注投资早期重大原始创新项目的“耐心资本”,为项目产业化方案、公司治理、团队搭建等深度赋能,运行成效显著。中国农业大学创新性地成立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决策咨询委员会”,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法律、金融、技术及政策风险,提供专业、公正的咨询意见。由多方权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审核,确保投资决策的专业性和合理性,有效规范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还有一些单位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清华大学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分段评估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规定科技成果通过转让或作价投资方式进行处置,由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北京理工大学在“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成果转化模式基础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建立有别于传统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持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努力打造高校转化服务标杆,探索建立“北理工模式2.0”。

全市“组合拳”实现技术合同成交双突破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北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北京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先后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科创30条”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明确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实现立法制度设计和突破。同时会同津冀科技部门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推动京津冀协同转化科技成果。北京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并设立联席会,推动出台系列配套政策。

为了提升转化服务能力,北京支持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2022年以来开展了119项概念验证服务,已完成51项工程样机,实现技术转让、许可成果38项;支持建设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等5家单位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5年来支持了105家技术转移机构并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清华、北理工、北工大等在京高等院校开展技术转移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招收培养相关方向研究生448人,还在国内率先启动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2020年以来已有743名技术转移人员通过职称评审,截至2023年底已有633名技术经理人进行登记。

在这一系列组合动作推动下,2023年北京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比2014年增长58.4%;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比2014年增长达172.2%。

接下来,北京将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的成果转化网络,疏解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堵点,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转移转化效果,推动高技术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提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持续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光明日报 2024-11-19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落地首笔科技成果转化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北京工业大学:让更多科技成果投入转化应用
人民日报 2024-08-19
科技成果转化,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
人民日报 2024-08-08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陕西“三项改革”如何清障护航?
中国新闻网 2024-07-10
北京先行先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促成果转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举办首场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2024中关村论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将在北工大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