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特别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对此深有体会,“北京老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结晶,山水城和谐融合,山脉、自然景观资源、平原、河湖水系形成了北京城市与山水相互映衬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都城格局严谨,和中轴线形成北京标志性的城廓特征和独有的壮美秩序。”
他特别提到,北京城市建设不仅蕴含了异彩纷呈的人居之美,更是展现了人民属性和活力气息,“既秉承以人为核心的人居建设,构建合理的空间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又注重人文关怀,以百姓生活为中心布置各类服务设施,使人们能够享受到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愉悦。”
“城,所以盛民也。”吴晨认为,在当下的老城保护与复兴中,也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其核心是人本精神、人文情怀和人居理想。“只有真的把人民放在最高处,真切了解人民的需求,努力调动人民的力量,城市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他说,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是把北京建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方面。
吴晨建议,坚持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全面复兴”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老城环境格局的完整性,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依托历史水系形成一带多网文化景观体系,凸显运河文化魅力,让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互融发展。继承和发展严整的轴线布局,形成气魄宏大的两轴交错空间序列。同时不断推动文物腾退和功能疏解,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
如何让市民群众更好感受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切实满足文化需求?他建议激活和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品牌,塑造老城文化客厅, 加强市民的文化参与体验。以街巷为脉络,串联城市中的王府官邸、名人故居、会馆、寺庙、胡同等重要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加强城市设计,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具备特色服务功能的城市会客厅。
老字号、传统工艺、传统习俗等是老北京文化活的载体。吴晨还建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并通过官方认定机构,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文化品牌。在传统院落的保护更新中充分挖掘老材料、老构件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老物料,对于彻底无法使用的老物料加强展示,留住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
记者 范俊生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