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存钱预算:2000元,今日消费:25元,剩余预算:1753.85元。”这是95后蓝蓝(化名)在打卡群里向群友分享的每日存款打卡记录,3月初时,她在群里发出自己的3月存钱计划:收入5000元,存下2000元。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失业降薪风险下,与蓝蓝一样,不少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理财习惯。在这一背景下,社交平台上兴起“存钱搭子”这一新模式,集聚有共同储蓄和理财目标的群体,通过约定打卡、相互监督和分享理财经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存款目标。
经第一财经记者调查了解,这类“搭子”群最早发源于大型论坛,由网民自发结成,集中在中低收入人群及低风险偏好者人群类别中。“搭子”群的规模、规则不一,与发起人及其发起初衷关系密切,分享月度存钱计划、每日消费情况、理财产品及经验等信息是这类群的普遍用途。
还有一类“搭子”群发生在“熟人”团体中,这类群的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互相认识,集中在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目标较为集中,多为交流寻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互拼资金获得收益。
不过,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搭子”群,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特定身份、行踪轨迹、金融账户等敏感信息,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另外,在群内进行资金“拼盘”也存在不小风险。
花式寻找“存钱搭子”
蓝蓝告诉记者,今年过年没有收到年终奖,平常习惯“月光”的她一整年没有存下一分钱,在社交平台发帖抱怨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评论中有人提议大家组成一个群互相监督,以达到节制消费、存下钱来的目标。
“建群后,从十几名成员很快发展到了上百名。”作为发起者之一的清清(化名)说,大家会继续在社交平台上发帖,邀请志同道合者入群。清清称,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同一个社交平台,入群后要遵循打卡机制,即分享每月计划存款数目及每日消费情况,其余时间自由交流。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输入“存钱搭子”等关键词,有不少帖子被推荐,大部分信息比较简单,“互相监督”“一起攒钱”“分享消费”“开支预算”等目标成为主要内容,不少网友在下方留言称,需要寻找“存钱搭子”。
“98年,月消费1500,未婚,月收入9000。”煎包(化名)在一条帖子下方留言称,需要找到“搭子”互相监督,或者加入“组织”,以达到存钱的目标。记者留意到,与煎包一样暴露自己主要信息的人不在少数,通过社交平台点进这些用户的个人主页后,显示其“星座”“毕业院校”等内容,从其过往发布的帖子来看,甚至可以判断其生活轨迹、个人喜好等信息。
煎包告诉记者,他在春节前加入过一个“搭子”群,不过该群要求在月初上缴100元“打卡费”,待月末该月目标完成后,再将费用退还给个人,若没有完成目标,该“押金”可能延缓至季末才退回。“虽然数目比较小,但还是担心钱拿不回来。”煎包说。
此外,记者通过社交平台上的帖子加入部分“搭子”群后发现,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起存钱,研究存款收益,感兴趣的私信我。”记者通过小五(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加入群组后,发现该群目的并不纯粹。
记者被群内自称小助手的用户要求关注某社交平台公众号,并被要求提供月收入及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翻阅该群的聊天记录,多为群主发布的高息存款产品,小助手称,若有心仪的存款产品,可通过其提供的链接进行注册购买,“要填写我们提供的邀请码”。
在记者了解过程中,还有一些居民以熟人关系网络为基础寻找“存钱”搭子。90后宝妈晨曦(化名)告诉记者,夫妻俩和同事也有一个“存钱搭子”群,人数在10人左右,平常会互相分享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标的,正考虑进行“资金拼盘”,买入信托产品。
“信托产品的资金起点比较高,每个人出一部分才能凑齐。”晨曦说,存款收益越来越低,股票、基金都在亏损,实在寻不到合适的理财产品,大家觉得把资金“拼”起来去投资信托产品,也许风险能够承受。
火热背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存钱搭子”群的兴起是由于居民理财、消费意识的转变,这类群能为参与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不再盲目乱花钱了。”蓝蓝说,加入“搭子”群才一个多月,每天分享消费情况已经成为她的新习惯,相信这个月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变成“月光族”了。
“许多年轻人对于人生有着更明显的规划意识,目标明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存钱搭子”群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生活规划意识更强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此类平台提供了相互激励和经验交流的场域,心理上的“归属感”也有助于增强存钱动力和学习理财技巧,“存钱搭子”群内成员主要是通过互相激励和监督来强化个体的行为约束和改变,在社交网络的载体中,为大家提供了一种行为引导和习惯养成的机制。
据记者了解,加入“存款搭子”群的个人不少面临收入骤减的情况,也有不少人担忧未来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下失去工作的风险,于是转变理财意识,变消费为储蓄。清清说,平常没有投资的习惯,更偏向于把钱存在银行,去年收入骤减后(约从25万降为18万元),需要根据新情况重新规划生活开销,需要调整支出习惯。
这一变化也体现在全社会存款额度的上升数据里。据央行公布的2023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202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8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比年初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长约16.67万亿元至136.99万亿元,增速为13.8%。
此外,据记者了解,加入“搭子”群的成员不少仅追求存款目标,属于低风险偏好者。煎包告诉记者,目前这个阶段,觉得手头有钱是最重要的,存下的钱都在工资卡里。打算存到一定额度后,再去考虑是否进行投资及如何进行投资,但还是更倾向于保本保息的存款,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钱,不希望遭受投资可能带来的亏损。
多个环节存在风险
“存钱搭子”群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人涉身其中,在互联网上寻找、加入“存钱搭子”的过程中,多个环节存在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
除了像煎包一样在社交平台上暴露个人重要信息外,不少群组要求群成员进群要发送个人职业、收入情况、存款目标、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也让个人信息被暴露。记者还注意到,某群成员还晒出个人的大额存单信息,其所属银行、年化收益率、存钱额度、起息日、到期日等关键信息均被披露。
“此类信息一旦泄露,将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雷雷律师告诉记者,在加入“存钱搭子”群进行“存钱打卡”时,难免要提供涉及个人的存款情况、收入情况等信息。而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特定身份、行踪轨迹、金融账户信息等,属于法定的敏感信息。
针对不少群组存在专业人员运营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类群组背后的动机是盈利。既有可能是直接利用收取“押金”盈利,也有可能是间接利用销售产品或贩卖个人信息盈利。
雷雷认为,法律严禁以贩卖方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财产信息、征信信息等的重要敏感信息,非法提供此类信息超过50条,就涉嫌刑事犯罪。
还有部分群组存在进群设立目标且先交“押金”的现象,在雷雷看来,此类“押金”的性质在法律定性上是模糊的,打卡网民和押金收缴人之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合同关系,因此参与打卡的网民其实没有缴纳任何费用的义务。
信托业内人士还提醒,晨曦所在的“搭子”群“拼盘”买信托产品的行为也并不符合规定,信托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和权属关系较为复杂,“凑钱”买信托产品存在权益分配的纠纷,另外,客户私下二次、多次募资,这类行为不被信托公司认可。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