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说,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犯罪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增长背景下,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大幅上升,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占比从1999年不到55%至近年来已超过85%。
他说,与之相适应,检察机关坚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依法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案件不捕率从2019的22%上升至2023年的41%;不诉率从2019年的10%上升至2023年的26%。
而且,轻罪案件大幅上升,业已成为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轻罪治理也构成了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道:“现阶段,适应犯罪结构变化,完善轻罪治理,必须更加重视深入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他说,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重大经济、金融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毒品犯罪等,落实当严则严,依法追诉、从重惩处,切实发挥“严”的震慑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虽然罪行较轻,但情节恶劣、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如,殴打、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也要体现从严精神,依法予以追诉。”
另一方面,要规范“宽”的一面,对于轻微犯罪案件以及其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特别是社会危害较轻的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要依法落实“宽”的政策,把依法少捕慎诉慎押作为办理轻微犯罪案件的具体工作要求,通过发挥“宽”的教育作用,减少社会对抗、增进社会和谐。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明确这一具体要求的适用范围、标准和程序。”
苗生明还提到,在依法惩治犯罪同时还要抓好“防”的一手,加强综合治理。要依法准确把握罪与非罪、违法与犯罪界限,借鉴醉驾治理经验,加强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狩猎等轻微犯罪治理研究,探索完善违法与犯罪梯次衔接治理模式,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着力铲除违法犯罪滋生土壤。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司法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在检察办案各环节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周超
校对/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