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支持昌平打造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6 07:21

微信图片_20240126070804.jpg

今年是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连续第二年提出有关明文化建设方面的议案了。作为昌平团代表,康震表示,昌平区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拥有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丰厚的文化载体是昌平乃至北京的独特优势。他建议,站在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高度,进一步明确昌平区打造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支持昌平区在明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进行更多探索、取得更多成果,将明文化的研究成果推动转化为地区文、博、旅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昌平区被称为“京师之枕”,辖区内有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两处非常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的标识地。本次两会,康震带来了关于支持昌平区打造全球明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的议案。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昌平区具有打造研究交流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建议,站在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高度,进一步明确昌平区打造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支持昌平区在明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进行更多探索、取得更多成果,特别是将每年举行的明文化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论坛。“这个议案也是希望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通过加大投入把明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做起来,深入推进明文化的传播。”康震说。

康震介绍,昌平是明文化的荟萃之地,现在更重要的是让昌平成为明文化的传播之地。“要把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康震认为,要把明文化研究成果推向人民大众、推向日常生活,让研究成果与文、博、旅紧密结合起来。“昌平区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明文化论坛,这是很好的尝试。下一步应该更多地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明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明文化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起来。通过文化节、美食节等多种活动,让明文化出现在我们的书桌上、饭桌上、舞台上,这样才能使得明文化成为昌平区的一张金名片。”康震说。

康震是西安人,他以自己的家乡向北青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提到西安,你一定会想到兵马俑和大雁塔,但现在,昌平和明文化或者和明十三陵并没有完全画上等号,恐怕有些人还不知道明十三陵在昌平。”他建议,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把昌平的明文化传播出去。其次,明文化论坛这样的活动,不仅要邀请专家学者,也应该请市民群众一同参与,“让更多的人认同明文化,了解昌平是明文化的代表,让昌平和明文化画上等号。”

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打卡。他们都有哪些共性?对昌平区明文化建设又有哪些启示?

康震告诉北青报记者,成都的锦里、武汉的黄鹤楼、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如今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既有古韵也有今生。都是“古韵”或者都是“今生”对游客而言都没有吸引力和新鲜感,关键在于要让“古韵开出新花”,让游客体验到瞬间穿越古今的旅行体验,这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康震认为,让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当代化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成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又该如何推动“第二个结合”?康震告诉北青报记者,北京高校多、中学多、年轻人多,又是古都,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遗存,应该让年轻人成为贯彻落实“第二个结合”的主体。“我认为,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都应该开设实践课,让同学们真正走到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当中去。”此外,康震还建议,对传统文化遗存除了进行适当修缮外,还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让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之中,而非产生违和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推动昌平区文旅融合发展 2024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7
倒计时3天!2024明文化论坛即将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新增多个公众沉浸体验项目 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大明故事我开讲 昌平区讲明文化故事大赛今日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明十三陵新春国潮游园会 穿着马面裙开启游园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2
力争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未开放陵寝全部开放 2024明文化论坛启动筹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两会声音|康震代表: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支持昌平区打造全球明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昌平区明十三陵空中航线将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