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银行业年度画像!10件"大事"洗礼,风雨之后才能茁壮成长
证券时报 2023-12-26 21:38

2023年,风高浪急。

这是复苏之年,更是变局之年。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快速变化,经济恢复需要金融业继续减费让利,经济结构转型与资产收益率下降深刻困扰着银行家们。

于银行业而言,过往的经营模式已不可持续,急需主动做出调整,统筹发展与安全,制定适应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经营战略,打通“增量—增收—增效—增值”的价值创造链,以穿越周期。

辞旧迎新之际,券商中国记者特以十条主线打底,为银行业的2023年立此存照。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在市场的风雨洗礼中,才能茁壮成长。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在哪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确立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银行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思考如何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打响营收“保卫战”

2023年,银行业营收“保卫战”再度打响。“今年对银行的主要挑战是营收的挑战”“整个银行业营收压力很大”“我们要全力以赴增收节支”……银行家们并不讳言。

与上年相仿,2023年的营收挑战主要在于息差收窄导致利息净收入增长出现缺口。这既体现为去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带来贷款重定价的显性压力,也包括“资产荒”下供求关系变化带来价格下行的隐形压力。而另一边,银行负债成本刚性不减。

其中,受息差行业性收窄影响,2023年前三季度,9家A股上市股份行累计实现利息净收入8083.83亿元,同比减少3.61%,仅有3家股份行的利息净收入保持正增长。

为弥补缺口,银行业两端发力,依靠今年的业务增量,即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组合,搭配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的考核激励,提高资产收益、降低负债成本,以量补价,确保利息净收入稳中向好。

与此同时,“提中收”成为多数银行的一致目标,信用卡、理财、代销、托管等业务尤被紧抓。以代销为例,公募基金费改、银保渠道佣金费率压降等政策落地后,银行积极推动期缴转型,保险、长期储蓄型产品成为热推的对象。

年关将近,这场“保卫战”又迎来积极信号,存款利率迎来新一轮下调。民生银行研报指出,本次调降预计将进一步改善当前存款长期化趋势,调降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同时有望带动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市场。

展望2024年,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保营收”仍是持久战,LPR已连续数月按兵不动,未来银行资、负两端利率下降仍有空间。因此,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最大程度压降负债成本、稳住息差,如何顶住降费压力、推动中收的稳中向好?仍是明年银行高管们的必答题。

“失落”的股价

2023年,上市银行股价依旧没能走出低迷。一方面全行业净息差收窄之势未能显著“刹车”,另一方面也隐含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并未缓释。两大因素压制下,A股、H股上市银行无一幸免,均全面跌破每股净资产。

复盘整体走势,银行股也曾经历短暂的“春天”。今年4月到5月初,在“中特估”概念的热炒下,一些大中型银行曾走出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多只个股涨停,甚至触及阶段性新高。然而,好景不长,快速冲高后不久银行板块再度回到了“跌跌不休”的旅程,年内再无起色。

与A股银行板块类似,部分H股上市银行年内跌幅更甚,进入“仙股”名单的银行已增至6家,9只个股年内下跌超30%,其中盛京银行和甘肃银行分别跌幅超80%和60%,而这些跌幅较大的个股另一大特点是成交额和换手率极低。

银行板块的“寒意”也体现在IPO节奏的几近停滞。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10家排队银行完成“换道”注册制审核,并更新申报材料,仅有重庆三峡银行未能完成平移工作。与此同时,银行上市“后备军”名单还在不断拉长,陆续有银行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

上市银行股全面“破净”,也冲击着银行的“补血”进程。上市银行股权再融资补充资本受到严重约束,现有监管下的溢价定增更难取得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面对窘境,各方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银行股价。梳理年内公告,包括厦门银行、重庆银行在内的6家机构披露稳定股价的方案和进展;“国家队”中央汇金罕见出手增持四大国有行,另有至少11家银行大股东或高管真金白银“力挺”自家股票。

硅谷银行启示录

这一年的3月,欧美银行业的震荡时刻牵动人心。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银行被迫委身他人,硅谷银行破产后股价一夜清零,若干美国中小银行挣扎于生死线上,前途不得而知。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再次展示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外部性,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命脉,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受益于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以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审慎监管,中国银行业整体运行非常稳健,各项指标都在安全线以内,类似事件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极其微小。欧美银行业的风险事件很难传导至国内,不会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实质性冲击。但是,瑞士信贷和硅谷银行所反映出的风险管理短板,仍然值得镜鉴。

事实上,国内银行业的思考从未停止。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在该行业绩会上强调,“风险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他认为,瑞信黯然离场首先是风险管理没做好,“167年已经够远了,但又还不够远”。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所见略同。他在业绩会上表示,风险是可以经营的,合规是必须坚守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经营能力都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硅谷银行破产,正是因为颠倒了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项商业银行经营基本原则的顺序,过度关注盈利性,必然忽视不断堆积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缺乏风险集中度管理,危机自然会接踵而至。

以安全性、流动性为先的底线思维并非消极被动,而是奋发向上的积极防御。硅谷银行的教训告诉我们,越是顺风顺水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做足风险管理功课,增厚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安全垫。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平稳渡过激流险滩。

改革化险蹄疾步稳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频繁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中,今年这项工作更是驶入快车道。

2023年,在“一省一策”政策推动下,各省联社改革加快“破冰”。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揭牌开业,一批“新万亿银行”相继亮相;海南组建省级农商行提上议程。此外,甘肃、新疆、广西等地明确将组建农商联合银行,四川等地将申请组建省级农商行。

与省联社改革相伴,包括山东、江苏、海南、贵州、湖北在内,年内多地省联社出现一把手变动,福建、安徽、江西、山东、甘肃等地省联社迎来新主任,一批长期浸润银行业的“70后”加速补位。

这一年,中小银行“抱团取暖”渐成趋势,成为抵御风险、夯实经营基础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年内有20余家城农商行对旗下村镇银行发起增持,其中8家村镇银行因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此外,多地支持组建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辖内农商行吸收合并、投资入股屡见不鲜。新疆银行推进吸收合并库尔勒银行,成为今年首个城商行合并重组案例。

联合资信报告认为,整体看,以商业银行为重要代表的金融领域整体风险水平还在安全边际以内,且随着合并重组的完成,新的银行主体综合实力将有所提升,亦能够更为有效地整合区域内金融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年内各地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升温,合计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为近年最高水平,一大批中小银行因此获得注资,对中小银行提升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修复“为房所困”

经历2021年的行业动荡之后,泪别“三高”的房企转头陷入了流动性危机,以恒大为代表的企业风险显性化并向行业扩散。这深刻地影响着银行各项财务数据,涉房业务风险也在上市银行业绩会上屡被重点问及。

行业性的风险暴露,让银行业普遍采取更为审慎的房地产业务策略,甚至压降业务规模,聚焦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重点区域,专注于存量化险。但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群体仍在“断供风波”及个别房企爆雷中遭遇巨大的估值压力。

8月以来,从部门到地方,“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住房贷款利率、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优化普通住宅标准……新一轮需求端支持政策接连出台,通过降低购房门槛及税费负担,更好满足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旗帜鲜明提出,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无疑为下一阶段房地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家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密集与房地产企业座谈调研,加大民营房企贷款投放力度,以实际行动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中指研究院研报认为,政策仍将侧重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以及防控风险上,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房企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将政策细化落到实处,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持续改善。而房企稳健的财务状况,显然有利于银行业推进化解风险。

理财规模回升

2023年初,受上年“赎回潮”惯性传导,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仍受到不小的冲击;全行业规模经历全年的企稳回暖,在年末已基本“收复失地”。数据显示,市场上规模靠前的多数理财公司存续余额已接近年初水平。

然而,由于年内规模回升速度有限,银行理财在资管市场规模第一的“宝座”在6月末让位于公募基金。截至10月末,基金规模稳居27.38万亿元,与市场预估的银行理财差距较小,后续或仍有变数。

拆分理财产品结构,除现金管理类产品继续广受青睐外,固收类产品占比也在稳步上升,尤其是代表长期稳定资金的封闭型产品。不过,权益类市场表现不佳的背景下,年内混合类产品规模萎缩较大,权益类产品规模没有起色,仍保持极低占比。

理财行业另一积极因素来自养老理财。2023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步入正轨,从2月份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推出起,目前已有6家理财公司成功发行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产品数量也逐步扩容至23只,投资者累计购买金额超12亿元,显示着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成效初显。

资管行业规模增速放缓背景下,减费让利也成为留存客户的一大举措。今年以来,“卷费率”的浪潮席卷至银行理财,已有多家公司宣布阶段性下调部分理财产品服务费率,更有个别公司喊出“净值低于1不收管理费”的口号。

对于减费让利,业内人士亦存在分歧。有理财公司高管认为,在市场出现调整时,实行费率的优惠或免除,可强化理财公司和客户利益协同。也有从业者表示,起步尚早的理财行业若大打“价格战”,将不利于激励行业长远发展。

人来人往延续

2023年,商业银行核心岗位的人来人往仍在延续,堪称史上最密集。据统计,年内39家上市银行出现“三长”变动,占A股、H股上市银行总数的2/3,覆盖各类型银行,其中个别银行“三长”齐换。目前,仍有多家银行关键岗位空缺。

整体来看,本轮银行高管变动除工作调动、行内升迁引发外,“63婴儿潮”下的退休高峰在管理岗位体现颇为明显,到龄卸任者不在少数。其中,合计13位上市银行一把手因监管任职期限规定及年届退休“交棒”,一批成功带领其所在银行实现上市重任的“老将”光荣告别。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补位”也在加速进行。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包括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湖州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广发“英雄帖”,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总行行长等高级管理职务。

银行市场化招聘的热潮,也为各行业务创新和金融科技转型带来新机会,针对首席信息官岗位的“海选”更是不胜枚举,彰显银行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下的“求贤若渴”。

新老交替之际,银行管理层中“70后”乃至“75后”的中坚力量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城农商行群体中,“80后”也逐步登台有“唱主角”之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5后”上市银行总行行长已增至13位;“75后”上市银行一把手则增至4位。

此外,金融反腐仍旧步履不停,也引发多家上市银行高管变更,产生不小震动。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今年均有数名总行级高管被查。农信系统反腐则延续趋严态势,年内省联社“一把手”落马名单再添4人,“前腐后继”、窝案串案现象频发。

反诈重拳出击

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之际,2023年电信网络金融诈骗案层出不穷。诈骗分子也盯上AI技术,犯罪手法变得更高级。对电信诈骗“重拳出击”,成为年内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头等大事,包括商业银行、公安机关等在内,多方联合反诈,全力“围剿”。

反诈管理配套制度在2023年逐渐完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明确了惩戒对象,并将细化的惩戒措施公之于众。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年中也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协同、维护行业正常秩序的倡议。

“断卡”行动屡上热搜,金融行业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整治行动,对涉案账户进行冻结、查封等措施,在银行、支付等渠道中,更是加强对可疑交易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可疑交易。在风控层面,银行及金融科技集团持续加强技术手段更新与应用。

监管部门也在频繁发布有关消费者保护及反诈宣传的内容,积极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宣讲,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可以看到,众多商业银行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方面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愈加全球化、智能化的黑产团伙,生态合作联防是风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也意识到,如何在可信环境下让风险信息共享,如何实现全链路的智能风险防控,增强行业协同效应,将是金融机构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生成式AI来袭

2023年注定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澎湃激昂的一年。在ChatGPT引爆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有望成为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革命性的技术,令大众视角迅速聚焦。

让各界兴奋的是,AIGC能够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和训练,并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输出文本、图片乃至音视频等内容,这为各行各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拥有海量金融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金融业,无疑是当前大模型技术落地应用的可能性较高的行业。

2023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供应商迅速涉足大模型的应用场景:2月份,百信银行、新网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纷纷宣布将接入“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平台;3月份,农业银行推出的业内首个自主创新的金融AI大模型应用ChatABC,工商银行联合多家机构发布了金融行业通用模型……

业内观点较为一致,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将会广泛而深刻,诸如智能客服、智能投研、智能风控、智能营销、智能程序员等。未来,智能金融对金融生产效率颠覆性变革,也将推动智能金融成为继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智慧金融之后,又一个金融业转型的更高级阶段。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不过,在看到赛道巨大潜力的同时,当前金融机构部署大模型应用还面临技术、高成本、人才团队等方面的限制。更不容忽视的课题是,科技伦理、模型治理、数据隐私安全等智能金融监管难题,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潮下,会与其相伴而生。

资本新规落地

即将到来的2024年,银行业将正式落地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简称“资本新规”)。这项新规是时隔十年之后的系统性大修,其正文与附件内容合计达35万字,并将深刻银行业未来的经营行为。

与2013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不同,当时的银行业还刚处于股改后,甚至为适应资本办法还有6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在原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这10年间,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已逐渐多元化,从发行优先股、可转债,到创新二级资本工具,还可发行永续债,或通过专项债等方式募集资本。

当前,整体银行业的经营水平已然今非昔比,资产负债规模、资产质量、各项经营指标和业务运营更为优质和稳健。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风险特征有了新的变化,数量之多、差别之大,也需要更为细致的差别监管。

参照《巴塞尔Ⅲ改革最终方案》,2023年资本新规经历了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的发布,重构了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完善调整了第二支柱监督检查规定,全面提升了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过渡期安排上,对计入资本净额的损失准备设置2年过渡期,对信息披露设置5年过渡期。

市场关注的是,资本新规校准部分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具体而言,即资本新规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

这意味着,在坚持风险为本下,资本新规通过风险权重的调整引导银行资产配置结构,进一步减轻银行合规成本,大大激发各类型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金融“活水”作用,长期引导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记者 马传茂 李颖超 张艳芬 谢忠翔 黄钰霖)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经济日报:银行业有能力应对息差下行压力
经济日报 2024-07-15
上半年高额罚单骤减 银行业合规经营渐显成效
证券时报 2024-07-08
倒计时开始?部分省份未持牌城农商行存量理财业务2026年末“一刀切”
财联社 2024-06-21
当时已道不寻常!2022银行业年度画像:几番风雨过,担当勇向前
券商中国 2022-12-25
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
经济参考报 2022-07-22
银行业改革风雨兼程 信贷资管基本盘坚如磐石
证券时报网 2022-07-11
德勤:2021年中国银行业保持健康增长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网财经 2022-04-28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1年银行业十件大事”
中新经纬 2022-0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