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年培养近3千名“科技新星” 其中13人成长为院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6 15:22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召开“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周年座谈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年来,已培养近3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13人成长为院士,95人入选长江学者,超过一半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

座谈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雷海潮,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闫傲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史晓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等多位历年新星代表发言,回顾了科技新星计划对他们科研早期支持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并就青年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坛医院作为依托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参会代表一致认为,青年科技人才起步阶段获得的支持对其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科技新星计划为处于科研早期的科技人才“雪中送炭”,并通过支持开展交叉课题、交流活动等方式给予持续培养,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设立于1993年,是北京市人才培养体系中实施周期最长、在科技界具有最广泛影响和声誉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30年来,该计划坚持初心不改,始终聚焦支持35岁以下处于科研早期的青年人才,着重培养其主持科研的能力、矢志攻坚的担当和科学家精神。30年来,培养了297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已有13人成长为院士,9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2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74人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国际学术期刊主编等重要职位,78人入选“高被引学者”;60人次获得重要国际奖项,1679人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和创新工程等5万余项,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全面成长、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不同年代的新星亲切地称为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创新报国的“播种机”和登上大舞台的“助推器”。

目前,市财政已将科技新星计划纳入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下一步,本市科技、财政、人才等相关部门将共同继续支持实施好科技新星计划,并按照座谈会的意见建议适时共同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以贯彻落实北京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方案为契机,打造青年人才体系化成长平台,鼓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经济日报 2024-09-18
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用武之地
光明日报 2024-08-11
加快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烦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光明日报 2024-07-14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6-30
“树人计划”为年轻医学人才搭台架梯
中国青年报 2024-05-16
“树人计划”为年轻医学人才搭台架梯
中国青年报 2024-05-16
期待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光明日报 2024-05-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