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10时,看着30多人紧急赶工接力完成的棉被和棉褥被装进运往甘肃地震灾区的大卡车里,阎良区航空一路社区先洁日间照料中心(以下简称“照料中心”)的老人们心里踏实了。不出意外的话,受灾群众当晚就可以盖着他们缝制的爱心棉被过夜。
给受灾群众缝制被褥
回想起20日一屋子人缝被子的场景,照料中心负责人孙迎仙心里感动依旧。“众志成城,有劲儿就往一块使的那份心意,让人动容。”孙迎仙说。
甘肃地震发生的第二天,阎良区振兴街道就发出驰援甘肃抗震救灾的倡议,组织各村、社区及社会组织参与地震救援和物资捐赠,驰援灾区。
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孙迎仙想到,最近气温低下,家园受创,受灾群众住在救援帐篷里,最需要的就是“铺盖卷”。加之照料中心还有不少此前为老人准备的棉花芯,缝制棉被和棉褥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孙迎仙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照料中心常住的老人们。79岁的李彩霞听闻此事很是激动,立马放下手中的麻将,她说自己年轻时“女红”了得,很会缝被子,她愿意参与进来。
“航空一路社区女同志多,她们认为这点针线活一学就会。所以我把这个想法提了一下,她们就主动请缨要来帮忙。”孙迎仙说,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当时她也是无意间向学校教务处老师谈及此事,不一会儿老师就告诉她,20日下午没课的同学们愿意去照料中心上“劳动课”。
就这样,30多位志愿者20日上午10时集结完毕。
说干就干 志愿者接力缝制30床被褥
大家集结到一起后,孙迎仙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任务分派。他们有的去向社区居民借缝纫机、熨斗、裁缝剪刀;有的帮忙清理杂物腾出一间房子作为操作间,用四张桌子拼起简易工作台;还有的去采购布料、线绳、顶针……
前期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下午3时,大家开始忙碌起来。老人们擅长缝被,但眼睛花了,学生们眼神好,但刚开始还不会上手缝。于是,“一老一少”棉被缝制流水线作业开工。学生们将缝被子的布和棉花套好,穿好针线,老人们游刃有余地将棉被缝制完成。学生们慢慢也能上手缝制简单的内里了,之前有一些缝制基础的志愿者,甚至可以独立完成棉被封口的工作。
“虽然不能到灾区现场救援,希望我们一针一线制作的被褥,能给受灾群众送上一点温暖。”航空一路社区工作人员张过说。
“老少搭配,干活不累。我的眼睛虽然花了,但有娃儿们帮忙,棉被缝起来得心应手,希望通过自己这一点绵薄之力,为受灾群众献出一点温暖。”李彩霞说。
对于第一次体验缝棉被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语冰来说,这节“劳动课”很生动。和老人们一起干活,他们身上那股奉献精神让刘语冰颇为感动。刘语冰说:“很后悔自己没早点学针线活,要不然效率会更高,受灾群众也许就能更早地收到棉被啦。”
当天下午5时,经过30余位志愿者两个多小时的接力赶制,厚实的、暖和的30床被褥终于缝制完成。21日上午,志愿者们又集中打包,将棉被褥统一装进卡车里。
“我原以为一天缝不完呢,真是人多力量大,陌生人在这么短时间就能配合得如此默契,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想到的。”孙迎仙接受采访时说,“此时此刻,我们只希望卡车顺利抵达,为他们及时送去温暖。”
文/王甜甜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