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
此次会议指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在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研究员张照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成为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粮食安全方面提出的新举措,其核心是根据各省的粮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建立粮食调入省对粮食调出省进行利益补偿的制度性安排。
“之所以提出这个补偿机制,其根源在于粮食产业与其他特色产业存在的收益差距。”张照新指出,与其他果蔬茶等特色作物相比,粮食生产产值低,产后加工业也多属于利润率相对较低的行业,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种粮农民的亩均收益低,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比较少,由此也形成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加大对种粮农民支持保护的同时,也出台了种粮大县奖励专项资金。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格局。因此,这次中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利益补偿机制,意在更好地缓解这个格局。这种设想在新世纪之初就被提出过,但因为考虑粮食市场交易的大环境下,省际之间的粮食购进、外销数据核实困难,加上对各省利益触动太大而未能成为政策。”
张照新指出,未来落实这个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仍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各省的粮食产需缺口数的计算方法。如果以各省粮食调进调出数据为依据,尽管目前对这个数据可以给出大致估计,但得到各地公认有难度。同时,部分粮食主产省由于转化为畜产品出口,可能对按照粮食实际流通数据进行补偿也会有不同意见。如果根据各省常住人口数量与粮食生产量的数据核算,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数据更容易获得,但不同收入群体、城乡之间的人口食物消费结构存在差异,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距。各省也会有不同意见,但取得共识相对容易些。二是补偿标准。这个标准估算难度很大,估算方法有多种,比如按照亩均产值、全产业链产值等角度进行估算,但取得共识很困难。可能需要中央根据粮食产业与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进行估算,给予一个适当的补偿标准。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省际粮食调进调出指标交易的市场化平台,由各省自发进行磋商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粮食产销区省际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可能通过增加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粮食主销区强行推动农民种粮的压力,但是仍可能难以真正扭转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格局,因为这种格局背后有更多更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张照新说。
此外,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表明从科技和产业两方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立足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将相关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好地进行整合,通过共享科技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内驱式”发展,尤其在种业科技创新当中,通过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支持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质高效的种子品种。(澎湃新闻记者 彭艳秋)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