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蛮
圣路易斯的拱门,号称美国的十大地标之一。拱门矗立在密西西比河的右岸,是纪念美国西进运动的纪念碑。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建筑,高630英尺,不锈钢悬链线结构,建设历时两年,于1965年10月竣工。拱门公园现在是全美占地面积最小的国家公园,自地下大厅进入,乘狭窄的电梯可以抵达拱门顶部,向东隔着密西西比河看伊利诺伊州,向西则尽览圣路易斯市容,以及更遥远的广袤西部。
拱门的地下,辟有巨大的博物馆,详尽介绍了美国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扩张的历史,亦介绍了大拱门的诞生过程,展陈颇为丰富。1947年,杰弗逊国家扩张纪念协会决定在圣路易斯兴建一座纪念公园。他们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并邀请一群建筑学家组成评审团,由耶鲁建筑系主任George Howe担任总评委,在近两百份参赛方案中选中了拱门这个方案。中标的建筑师,是时年38岁、后来大名鼎鼎的Eero Saarinen。
关于Eero Saarinen,无需赘述,他是建筑学家Eliel Saarinen之子,一生设计过无数著名建筑,还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评委。在拱门下的博物馆参观Eero Saarinen的事迹时,不经意间,我在展厅的最里侧看到一段很意外的尘封往事。
1948年,在对投稿的近两百份方案进行几轮评审后,评委们最终遴选出五份方案来讨论。而争论最大的,是144号作品(Eero Saarinen设计)和124号作品。124号作品的作者署名是Gordon Phillips和William Eng,方案是以七根柱子加上水池景观和一个博物馆组成公园。评委们争论不休,各抒己见,久久无法统一意见。而让他们吃惊的是,124号作品的两名作者,居然是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系的两个学生,都只有二十几岁,而其中一名还是华人。
感谢今天的博物馆还忠实记录着当时的评审过程。124号作品,主要是由建筑系学生William Eng完成,他的两名同学辅助。在投标的时候,28岁的Eng担心自己的中国姓氏和东方面孔会成为评委们的偏见阻碍,于是将自己同学Phillips的名字写成第一作者。Eng的方案在最终的投票环节,以第二名的微弱劣势惜败。荣耀属于Eero Saarinen的144号作品,密西西比河畔的拱门拔地而起。
我在网上四处搜寻关于William Eng的资料,却难寻一鳞半爪,七十多年前的天才建筑师,似乎人间蒸发。甚至连他的名字我也无法确认,William Eng是伍威廉?吴威廉?抑或其他?他是否还有地道的中文名字?不知道。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后,Eng加入了Eero Saarinen的建筑事务所,后来还曾参与过华盛顿杜勒斯机场的设计工作。据说他在事务所里,和老板从来不会提起圣路易斯的建筑竞赛,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心照不宣,各自缄默,直到Eero Saarinen英年早逝(他甚至都没有看到大拱门的最终竣工)。而Eng最终选择回到校园,在上世纪60年代成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建筑系的教授(我查阅了UIUC网站,一无所获),钻进象牙塔大隐于市。
世界似乎总是第一名的世界。人们总是习惯聚焦于冠军、金牌、状元,第二名在很多时候成为“头号输家”。无数的鸡汤文提问:世界第二高峰是哪里?阿姆斯特朗身后登月第二人是谁?由此牵出的却往往是慕强哲学,似乎佐证着鸡汤可以合成为鸡血。
在博物馆中看到Eng的照片,端详良久,让人唏嘘感慨。人生参差,感谢那些还纪念着第二名的人们,在遗憾中读到从容,在错失后读到坚守,在那张28岁的英俊脸庞上,读到更多。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