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建设5周年:探索全面注册制先行先试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证券网 2023-11-05 09:42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首届进博会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宣告,力透五年的时光,以探索之姿拓印下生动实践,奏响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从无到有,截至2023年10月底,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562家,合计IPO募资金额近9000亿元,总市值逾6万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分别突破1万亿元、1千亿元、1千亿元。科创板日益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以链带面,科创板发挥板块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为推进产业体系高质量跃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科创板已汇聚超百家集成电路企业,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六成;拥有111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成为该领域企业的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

先试先行,科创板从增量试点起步,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持续监管等方面日渐形成了完善丰实的制度供给,为存量试点扩围,再到中国特色注册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率先探路。

今天,当最初新设资本板块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思路,与日前中央金融会议提出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要求彼此交融,科创板已成为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有益实践和深化路径。

筑巢引凤:包容制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设立至今,科创板将聚焦“硬科技”的政策导向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无形之手”有效结合,有力承托科创企业在资本舞台上做大做强。

一方面,通过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科创板扩大了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截至今年10月末,科创板IPO公司数量占到同期A股总数的32%、募集资金占比达42%。与此同时,借资本“东风”丰满羽翼,有104家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后通过再融资,以扩大产能、加快研发,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或者加快赶超进程。

另一方面,科创板的建设,始终围绕着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改革主线。循着这一思路,科创板与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设立了多套上市条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据统计,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7家红筹企业、8家不同股权架构企业以及21家分拆上市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在科创板的制度创设下,红筹回归的路径愈渐成熟:首家境内上市的红筹企业华润微、首家多地上市红筹企业中芯国际、首家在境内发行存托凭证并上市的红筹企业九号公司等,纷纷借道科创板“快马赴归途”。

此外,考虑到创新药企业投入资金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科创板针对性设置第五套上市标准,为生物制药企业顺利推进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提供重要资本要素。截至目前,科创板16家多地上市公司中,半数为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同时,有20家科创板企业以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14家公司在上市后陆续已有产品获批销售。

“我们享受到了科创板和注册制带来的发展红利。”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企业艾力斯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有感而发:“科创企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如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往往难以获得充足且成本较低的资本投入。如果问我科创板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有何意义,我觉得更应该反过来思考——如果没有科创板,我们会怎样?”

攻坚克难:“链主”引领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

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已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行业公司数量位列前三,分别达到211家、125家和111家。科创板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板块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助力科技创新形成了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的发展趋势。以行业龙头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被逐步构建起来。

其中,集成电路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也是科创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典型写照。目前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到106家,合计募集资金2899亿元,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分别占A股同行业公司家数、募集资金总数和总市值的64%、88%和56%。科创板集成电路产业链不仅已初具规模,且形成了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涵盖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的主产业链环节,以及设备、材料、EDA工具软件、IP技术授权等支撑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标杆性和引领性的龙头企业。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重大改革,为我们这样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沪硅产业董事长俞跃辉表示,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有赖多学科、多领域“硬科技”研发支持。通过龙头企业牵头,能够大力推动重点项目协同研发一体化。

和沪硅产业一样,众多科创板企业不断打破在芯片、高端装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材料等领域的国外厂商限制,保障了经济运行安全;多家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优势产业链企业获得科创板融资支持,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为国产化进程提速增效。

从高原铁路大直径多支护TBM“高原明珠号”,到全球最大直径23米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铁建重工以多项“国之重器”,推动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走出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自主创新之路。科德数控同样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据统计,约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有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此外,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进程中,航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技术突破的背后,亦少不了科创板公司的技术支持。例如,西部超导开发的高强、中强损伤容限钛合金产品成为我国多个新型航空型号项目的主干关键材料;坤恒顺维开发的射频微波信号发生器已被应用在移动通信、导航、卫星通信、雷达等领域;中复神鹰T800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PCD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还在为科技、人才和创新的融合持续注入活力,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成功高效转化应用。数据显示,超六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近四成科创板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

走深走实:“试验田”功能持续推进配套改革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驾护航。作为我国试点注册制的首个“落子”,科创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围绕发行承销、交易机制、指数投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在率先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发行承销方面,科创板遵循注册制理念,减少行政干预,将定价决定权交给市场,建立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据统计,目前有五成以上科创板公司引入高管员工资管计划参与战略配售,超过90家公司引入产业类战略投资者。

交易机制方面,高效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基础。自2022年10月科创板正式启动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以来,已有15家科创板做市商覆盖167只科创板股票,大大释放了市场活力。

投资者结构方面,科创板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稳步提升,已成为A股机构化投资程度最高的板块。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科创板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过6万户,同比增长10%;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约4成,上半年交易额占比近半。社保基金、保险公司、QFII等长线资金持续增配“硬科技”企业,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

指数投资方面,科创板加速构建指数体系,覆盖以科创50指数为核心的宽基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芯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行业主题指数,以科创成长为代表的策略指数。随着指数体系的完善,科创板指数相关的ETF等投资产品也更加丰富。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创板相关创新试点制度也在创业板、北交所等改革中不断生发、落地结果。下一步,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市场也对科创板制度改革和板块建设的持续推进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希望。如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以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建立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探索或有支付或分期支付机制、完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推动科创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增加可转债发行的灵活性等,便利科创企业募资用于研发或扩充产能等。(记者 林淙)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交行北京市分行:做强科技金融特色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光明日报 2024-01-11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
光明日报 2023-11-29
科创板探路注册制改革 激活科技资本良性循环
证券时报 2023-11-06
外资机构看注册制改革: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迈向纵深
上海证券报 2023-11-04
证监会将出台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政策
证券时报网 2023-10-12
证监会:将适时出台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列政策措施
上海证券报 2023-10-11
全面注册制落地半年:市场结构明显优化
证券日报 2023-10-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