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
上观新闻 2023-10-29 13:38

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今年6月公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上海科技期刊《分子植物》影响因子上升至27.5,在238本植物科学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创刊15年的这份期刊何以后来居上,在植物科学领域“夺冠”?10月2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介绍其办刊理念:重大科学成果的“绿色通道”、“背靠背”发表论文、重视本土高水平研究成果等一条条关键信息,让台下全国同行频频举起手机记录。

崔晓峰分享办刊理念

让记者眼前一亮的还有封面——虽然是硬核科技杂志,《分子植物》封面设计却相当“艺术”,不乏鲜明的中国古典元素,比如有一期封面以山水画为底色、折扇为中心元素,还有封面设计了孙悟空及其分身“小悟空”、稻穗籽粒组成的“米”字……“让中国的科研成果和中国文化一起走出去。”崔晓峰如此解释。

崔晓峰分享办刊理念

上海是中国期刊出版的起源地和重镇,近年来培育了一流期刊品牌集团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既是学术策源地,也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则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3年起,上海通过“文教结合”项目重点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过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文创资金加大对优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据期刊发展阶段分类扶持,精准施策。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上海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突围破圈,形成本土科技期刊领域独特的“上海现象”。

以一个主论坛、六个分论坛“1+6”形式举办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覆盖期刊全领域、多学科,聚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高规格、高水准论坛落地上海举办,本身是上海作为期刊“高地”的一个标志。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在《比较视野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报告中透露多项关键数据,其中的“剪刀”现象耐人寻味。2014年起,我国SCI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呈上升曲线,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上升幅度更快。而在2019年前,国内期刊刊均发文量是一条不断下降的折线,2019年后,这条折线触底反弹,形成“剪刀”形态。“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开始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刘兴平分析。

刘兴平的报告

近年来,在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的同时,头部期刊影响力、集群化办刊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数字出版链条亟须完善,高水平国际化办刊人才匮乏等不足仍然突出,刘兴平提出,尤其是学术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要解决诸如国内期刊同行评议质量不高、唯“SCI”论、过度关注热点方向和理论问题,倾向发表常规成果、埋没“非常规”的颠覆性创新,综合性刊物对突破性创新成果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快速成长的《分子植物》的成功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刘兴平的观点。崔晓峰介绍办刊理念:其一是人才至上,国际化编委会的102位知名科学家来自22个国家,其中国外76位;其二是客观公正的稿件评审,包括国际同行评审,“科学”至上的作者服务,其三是内容为王,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提升可读性……去年,《分子植物》启动植物科学领域“科研新星”全球遴选,目前,两届活动共有9名“科研新星”脱颖而出,今年评出的4位新星中有两位中国青年科学家。

崔晓峰认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能简单理解为高比例的国际来稿,相反,《分子植物》十分重视来自国内的优秀稿源。近年来,伴随期刊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分子植物》国内来稿比例逐渐提升至一半以上,这充分证明国内优质稿源的“含金量”。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先后培育出两种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别富含花青素、虾青素,对改善我国营养缺乏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意义重大。《分子植物》以封面论文形式连续发表刘耀光团队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对世界有贡献、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通过中国搭建的国际刊物平台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光,同时,优质学术成果又反过来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一个良性循环、生机勃勃的科研生态圈围绕期刊产生。

崔晓峰分享办刊理念

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上海大学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12届上海期刊论坛,并连续三年承办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约化办刊成效显著,旗下《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曾在2021年创下“出生即夺冠”的佳绩,冲顶该领域全球期刊第一,今年最新影响因子为31.3,在全球电化学领域持续排名第一。《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最新影响因子为4.4,在267种应用数学学科期刊中排第5名,稳居Q1区;在137种力学学科期刊中排第26名,首次跨入学科Q1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谈到,期刊要坚持引领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要提升“0-1”的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能力。

成旦红的报告

“办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职业之一。”刘兴平的结语让同行鼓掌。

文/上观新闻记者 施晨露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舞剧《李清照》首演:一场流动的宋代美学盛宴
上观新闻 2024-10-20
茅奖小说《千里江山图》改编连环画,为什么火爆
上观新闻 2024-08-18
这家剧院带观众“上天”,坐直升机俯瞰海天一色
上观新闻 2024-07-21
这些华人舞者,如何跻身世界芭蕾名团?
上观新闻 2024-07-19
开在新商场里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为什么吸引多方“众筹”
上观新闻 2024-07-07
杨丽萍担任艺术总指导,舞剧《西施》“响屐舞”出圈
上观新闻 2024-07-05
艺术展厅看老电影,这场珍藏展为公众揭开电影史上值得被铭记的“她”
上观新闻 2024-06-13
《恋与深空》联动《楚辞》 外国玩家:这就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方式,太棒了!
上观新闻 2024-06-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