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已在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完成总装测试工作,拟于12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第3次发射任务。
中科宇航公司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去年6月,总部迁入广州南沙。该公司研制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连续2次成功发射,共将32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商业卫星加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我国不断完善的卫星互联网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发射入轨,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在加速进行,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网?网里的卫星都能做些什么?这张网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
以卫星作为“空中基站”,实现太空互联网
互联网大家都不陌生,卫星互联网是什么?“卫星互联网”也叫“天际互联网”或“太空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百颗乃至上千颗小型卫星,组成卫星星座,以这些卫星作为“空中基站”从而达到与地面移动通信类似的效果,实现太空互联网。
简单来说,卫星互联网就是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
在组网完成后,人们将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网络。本质是传统航天和通信技术的拓展融合。
应用于哪些领域?
广泛应用于灾难应急通信、科考探险等
卫星互联网通过大量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通讯网络,可以实现全球通信无缝覆盖,弥补现有地面互联网的覆盖盲点。
同时,由于低轨卫星互联网将网络覆盖从地球二维表面延展到近地三维空间,使得卫星互联网设施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小,它全球覆盖、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能够提供更高性能及更可靠的通信服务,可以与传统地面网络实现互补,也可以弥补地面5G网络通信覆盖不足的短板。
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不仅在灾难应急通信、军事国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卫星通信也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而在5G全球覆盖、智能物联网、远程教学、远程医疗、油田开采、交通运输、应急通信、科考探险、林业监测、信令分流等诸多领域,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不仅如此,市场机构还指出,卫星互联网是6G网络架构重要环节。
应用场景
电力通信领域
地面没有通信基站 500公里外传输数据
日前,我国首次在偏远地区实现了低轨卫星互联网在电力通信领域的测试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没有地面通信基站的情况下,照样传输各种数据和图像。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云南丽江玉龙县的大山深处,正在巡检的电网设备信息、现场视频和电力控制指令等等,在没有地面通信基站的情况下,实时、稳定地传回了远在500公里外的监控中心。依托的就是眼前这套仅有笔记本大小的装置,接收到来自我国首个低轨试验星座的卫星信号。
银河航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张世杰介绍,我们在偏远山区,利用低轨卫星互联网试验星座首次完成的电力领域通信应用试验,开展了针对电网监测图像视频、海量电力物联网数据的快速回传,验证了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广域电力物联网、应急救灾、杆塔通信补盲等电力泛在通信场景下的保障能力。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通信运管科经理李辉介绍,现场完成了杆塔视频信息回传,并与监控室进行了语音视频,通过验证,低轨卫星可为电网通信盲区,大流量信息回传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这次测试中,业务端到端时延保持50米/每秒以内,传输速率为20兆/每秒,将现有电力卫星通信能力大幅提升。此次作业是我国首个低轨试验星座通信技术在电网的示范运用,也是卫星互联网与能源、工业领域结合的一次新尝试。未来,低轨卫星互联网跨域、宽带、低时延的特性以及快速网络部署的能力,将进一步赋能我国电力的数字化、智能化。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丽江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李浩军表示,在丽江这种高海拔的地区,输电线路还有一些处于无地面信号区段,线路附近发生山火、外力破坏等隐患时,无法掌握现场的实时情况。使用低轨卫星通信终端后,就能及时了解我们线路附近的隐患信息,有利于我们线路的维护工作,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农业领域
精播细种,北斗成为高科技“农夫”
除了能够实时传输海量数据和音视频,在电力通信领域大显神通,卫星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就比如说北斗导航系统,现在很多农户耕种都离不开它。原本最受驾驶员喜爱的导航卫星,怎么就变身成了现代高科技“农夫”呢?
新疆图木舒克市,棉花播种使用大型量精铺膜播种机。这种播种机采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不但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播种线路精量播种,还可以实现滴灌带、地膜铺设全程机械化一次性完成,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更方便棉花后期机械化田间管理和采摘。
棉花种植户帕尔哈提·多力洪说,今年种了40亩棉花,播种的时候,一天三个人就够了,棉花打药的时候使用无人机,棉花采摘的时候有采棉机,很方便。
每年春耕时节,荆楚大地,一台台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在沃野上驰骋。“有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帮助,春耕更轻松了!”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官庄湖农场田湖分场杨榜队农机手张明宝说,有了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他一个人就可以播种、开沟几百亩地。
不仅仅是农机服务。从江汉平原到武陵山脉,从森林巡护到铁路勘察,在湖北,北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在钟祥市春季农机化大培训现场,播种机正自动规划路线。“这台播种机安装了北斗终端后,可以自行作业,我们省心又省力。”张明宝看着眼前这台智能化播种机,连连感叹。
和张明宝一样兴奋的,还有荆门市掇刀区康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马洲。在播种机的驾驶室里,马洲指着显示屏上播种机的行进路线介绍:“此时,掇刀区农机北斗信息中心的监控大屏就显示着农机作业的情况,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调度这些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
“以前农忙时,很多农民不会用农机,熟练的农机手也不好找。现在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终端,田块大小、作业路线,点击屏幕就能轻松获得,解决了农忙时的不少问题。”马洲说。
勘察领域
定位精度高,观测数据准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武陵山脉深处,两辆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看着车窗外层层叠叠的大山,费亮陷入了沉思。“在千沟万壑里搞铁路勘察,我们都很熟练了,可要在这里建一个高精度测量控制网,还是有些挑战。”
费亮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勘察院数智化所总工程师,为了完成此次任务,他和团队携带了12台北斗地基接收机与4台星基接收机,希望用这些北斗应用终端为铁路建设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费亮和团队抵达了沿江高铁规划施工现场。一行人勘察了许久,最后决定将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建在附近村民房顶。钻孔、固定、浇筑、安装、通电……随着绿灯闪起,北斗星地一体化基准站成功运行。
传统铁路勘察,需要沿着线路每隔一定距离布设控制点,从而建立起该铁路的测量控制网,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布点难度大,控制点稀疏,且网络通信信号差、数据传输困难,这种测量控制网难以快速获取精确的位置信息,且无法重复使用,成本高。为此,费亮和团队研究了基于北斗的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可提供动态定位精度优于2厘米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建立了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铁路工程精密控制测量体系,突破了铁路工程传统测量模式。
“利用北斗建立的测量网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需坐标转换,即采即用,复用性强,降低了测量误差逐级传播的不利影响。”费亮说,有了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定位技术,即使没有地面网络信号,只要看得到天空,勘察人员就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
目前,长赣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杭衢铁路等铁路沿线布设了多个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搭建了4套独立完整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服务器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监测、网络回传与快速解算,勘察人员可以做到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的铁路工程测量。”费亮说。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介绍,湖北是北斗产业的重要产业应用聚集地之一,“在湖北,北斗产业相关企业已达730余家,每年培养数千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星链揭秘
卫星互联网越“织”越大 我国网中星超300颗
省时省力还精准,北斗卫星这干农活的手艺当真了得。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媒体直播……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起卫星互联网应用,天上的这张网越织越大。卫星互联网里到底网罗了多少星呢?
去年11月下旬,由国家航天局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发布,截至当时,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有30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
已实现从地球静止轨道到低轨卫星群、从可见光到红外、从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遥感到雷达遥感的对地观测能力,构建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骨干网。带动了陆地资源环境、海洋监视监测、天气和气候观测等一批星座的立项建设,推动构建起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450亿元
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当中。多地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深圳今年初印发《深圳市支持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近,将积极支持布局卫星互联网等空海通信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深圳市支持建设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物联感知基础设施、空海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并将加强5G基站、公共无线局域网、多功能智能杆、边缘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的关键支撑能力。
在空海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市将布局卫星互联网设施、低空基础设施、加强5G网络覆盖。支持“深圳星”等本地卫星资源以及国家自主卫星资源在交通物流、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城市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综合应用与创新示范。
短短三年时间,我国卫星互联网已经实现重要突破。从单颗卫星变成了组网星座,利用卫星视频通话的时长也从三分钟提高至半个小时以上。
卫星互联网越织越大,应用需求更是不断拓宽,这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建设中来。卫星互联网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这是记者统计出的近十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的变化趋势:2013年,我国一共新增3600家卫星相关企业,此后每年均稳步上升,2017年的新注册量相比2013年同期实现翻倍,全年新增7400家相关企业,同比增加7.8%。
2020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新增量分别同比大幅增加105.7%、61.1%,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3万家。截至3月底,我国今年已新增卫星相关企业9200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50亿元,甚至有机构对整个产业链已经喊出“万亿规模”。
文/易福红 杨存海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