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烧开就能给出提示音的智能测温锅盖、可以放笔和装便签的多功能读书带、能自动升降的纸巾盒、能减少龋齿发生的盐水漱口设备……10 月26日,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举行师生作品获国家专利项目发布会,向各界展示师生荣获的 40 余项国家专利项目,也展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2008年,自主设计的一整套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拉开了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发明创新热潮。十余年来,学校师生累计荣获了 40 余项国家专利项目,涉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类型。在校长陈立华看来,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保护好儿童青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心,发现每一名学生的特质,是小学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对此,朝阳区实验小学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研发科技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为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从课程设置、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保障,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朝阳区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会鼓励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因而同学们也习惯了带着问题去观察。
六年级(3)班的郭滋祺同学发现,每次上完课,同学们的桌面上都会产生很多橡皮屑,一般大家会把橡皮屑扒拉到地面,然后再扫进簸箕里。非常不方便,于是郭滋祺有了想要在课桌上设计一个垃圾收纳装置的想法。如何将这个想象转化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郭滋祺对课桌的 结构、尺寸进行了测量、分析,制作出可折叠的纸袋,然后设计出可伸缩的收纳盒、可替换式收纳袋,经过不断尝试设计、改造,试用、改进,最终设计了隐藏式桌面垃圾收纳装置。“通过课程学习和老师的鼓励,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变得开阔了,不像之前就局限在一个方面。这对于我的课程学习也有帮助,比如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就会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学会了举一反三。”郭滋祺说。
陈立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创新性和想象力不光是在科学教育中,同学们为登山制作的徽章也获得了外观专利。为此,学校以各个学科为载体,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引发学生对周围问题的观察、思考、发现、好奇和探索。据介绍,为了培养学生广泛兴趣,朝阳区实验小学推出了可根据兴趣自助选择、走班上课的多个课程,比如篮球、足球、游泳、武术、“太鼓达人”、“电子管风琴”、“服装达人”、“趣味 3D 打印”、“传统手工艺”、“厨艺小当家”等等课程。 “学校开设的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为学生搭建更加丰富的成长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兴趣。” 朝阳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胡爱国说。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提供创新支持和资源。多年来,学校引入众多优质社会资源,变学校单一的供给为多元供给。学校加强与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京剧院等合作,设置了形式多样的科技课程和社团,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走班上课。
陈立华表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应担负起的重责。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学校将在课程、课堂、活动、师资、家校社贯通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回应钱学森之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