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或者农贸市场买鲜肉类时,在摊位上肉显得非常新鲜,但拿回家再一看,却跟在摊位上看到的颜色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商家使用了俗称为“生鲜灯”的灯光。北京青年报记者10月25日了解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该类照明设施将不得使用。
菜市场里五颜六色的灯都是套路
不少消费者都曾经经历过,菜市场里青翠欲滴的蔬菜,装进袋子就蔫巴巴;肉摊上色泽红润的鲜肉,买回家再看就变得黯淡无光;在摊位上粉艳娇嫩的桃子,到了自己手里就成了个泛着青色的生桃……造成“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菜市场里五颜六色的灯。
如今,菜市场都进入室内,灯就成了摊位上不可缺少的设备,但是消费者可能没想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灯都暗藏“小心机”。
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菜市场里摊位,卖不同的生鲜,灯罩的颜色也有差别。一般肉类摊位的灯都是红色,而蔬菜尤其是叶类菜的摊位上则是绿色灯,水果区黄色灯罩居多,当然也有销售红色系水果的摊位上挂着红罩灯。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生鲜灯”。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菜市场常见的“生鲜灯”通常显色指数都不太高,不如自然光那样能够准确还原物体的真实颜色。“生鲜灯”还可以通过红光混白光、绿光混白光等混合光源的方式,让食物呈现出它们“需要”的颜色,比如:想要突出海鲜类商品的鲜嫩和清新感,就会增加蓝光的比例;对于肉类和熟食类商品,增加红光的比例会突出其红润多汁的特点;对蔬菜类商品来说,增加绿光的比例会使其看起来更加新鲜和生机盎然。
而这类“生鲜灯”的应用早已脱离的菜市场,在一些超市、熟食店等均有使用。
北青报记者在部分电商平台发现,生鲜灯的销售生意很好,部分网店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10万+。有的网店还在商品页面打出“灯调多亮,调多红”都可以,并且用对比图案的方式来宣称“卖相”的重要。
菜市场“美颜光”12月1日起成历史
有了一层“美颜”功能的灯光,让消费者更加难以判断生鲜商品的好坏。“刚在网上学会鲜肉怎么通过颜色判断是不是新鲜,这就遭遇了‘美颜滤镜’。”市民孙小姐表示,自己买到肉在摊位上还是一片鲜艳的红,让商户切好到家一开袋就变成了一片粉红。她去找商户理论,但商户却说这是她自己挑选的,而且这种灯卖肉的商户都用。事实也确实如此,她也只能自认倒霉。
而这样的情况到今年12月1日后将成为历史。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2016年1月5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而在新《办法》第七条中明确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监管提前进行整治 避免“美颜光”只需多做一步
有业内人士表示,之前我国有相关标准,规定农贸市场照明标准值中的显色指数不应低于 80。而很多厂家生产的“生鲜灯”是远远没有到达到这个标准的。此前宁海监管部门曾经做过测试,辖区有两家农贸市场鲜肉摊位灯光显色指数分别为45.9和61。
而随着新《办法》即将实施,北青报记者发现,部分销售“生鲜灯”的商户也更新了自己的商品。不少商户在说明中明确“2023年新款”“符合市场监管新标准”“显色指数≥90”“色温5500K”等等。
据商户介绍,这类新产品仍旧能有“自然白”“日光白”“微黄款”几种不同光效,能增强生鲜产品的新鲜感,并让熟食看上去更有食欲。
而北青报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开展“生鲜灯”专项整治活动。多地监管部门到菜市场上门指导商户,并称将在新《办法》实施后,对违规使用“生鲜灯”采取“零容忍”态度。
事实上,应对“美颜光”的“生鲜灯”只需要消费者在购买生鲜时,多做一步——注意食品在自然光下的真实表现。在购买蔬菜和肉类时,可以尝试走到摊位灯光以外的地方,或者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食品,以确保颜色和质量与自己的期望一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