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食物观筑牢食物安全底线
光明日报 2023-10-23 10:45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改进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食物供给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践行大食物观,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食物产量和质量,增加食物多样性,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大力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突破性品种,做优做强种子“芯片”,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物科技,运用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探索研发替代蛋白等新食品原料,挖掘新型食品资源,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筑牢食物安全底线。

加强因地制宜,拓展多样化食物来源途径。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要美味,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既是奇迹也是挑战。水土资源的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加剧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增大。为此,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跳出传统粮食供给观,打破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即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充分释放蕴藏于中国广袤自然资源中的食物产能,促进食物来源渠道多元化。

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多样的显著优势,深入挖掘各地区潜在的资源禀赋,在保证原有主粮产量的前提下,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大力培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优势产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禀赋的制约,减少农作物生长对自然的依赖,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食物来源的可持续获取能力,从而有效增加食物供给。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设施种植业、现代设施畜牧业、现代设施渔业和现代物流设施,提高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为拓展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文/陈明辉(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