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15万亿元,其中近75%惠及民营企业。今年以来,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说到惠企政策,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当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政策只要落实到位,对企业来说就是实打实的优惠。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能否做到让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充分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
这也意味着,评估和研判惠企政策的落实情况不是单看几组数据、几个数字就可以的。数据再好看、数字再亮眼,如果企业享受不到实惠,不仅损害企业利益,还会损害政策的公信力。因此,无论是减税还是降费,只要进入企业的口袋,就不应该再溜走。如果减税降费政策能够做到让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支持,那么,政策的加法效应会更加明显。
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财税领域,以及科技、工信、发改等领域,都应当对已经出台的惠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分析、评估和研判,看看哪些政策的执行是高效率的,哪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不是很高的,哪些政策执行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的。尤其是企业最为关心的资金和税收问题,必须做最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判。
分析研判惠企政策是否走得稳。政策最怕的是大起大落,或紧或松。今天的大环境下,政策总体是松的,环境也是宽的,但是,由于宏观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也由过去的紧缺变成了过剩,因此,政策放松,并没有带来市场的混乱。一定程度上,这也与政策的稳定性增强有关。但是,如何才能让政策走得更稳,就要看政策的落实了。如果落实的效果不好,也会影响政策的稳定性,会让政策的出台目的性不强,问题增多。即便市场全面恢复,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政策也不能立即退出,而要逐步退出,避免出现市场震荡。
分析研判政策是否行得正。眼下,出台的各种惠企政策很多,甚至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正是因为政策太多,就更需要政策行得正,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需要,出台一些不着边际的政策,让企业看得见、摸不着。这其中,如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就是关键的问题。一方面,对小微企业、农村企业和农户等,要有更加精准的政策,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要重点支持,要在金融、税收、科技、技改等方面,都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从而激励更多的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到创新方面。
分析研判政策是否跑得快。政策的执行效率越高、落实速度越快、下沉力度越大,政策的作用效果就越好。反之,就难以在第一时间产生效率和效果,甚至会降低政策的作用效应。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政策的执行效率是比较高的,作用也比较好,如减税降费政策,有的则效率不太高,效果也不太好。原因就在于,各自对待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认识不一样,服务的意识不一样,对自身利益考虑不一样,同时还有工作职能不一样。如果都能从大局出发,让政策的执行效率、落实效果更好更高,确实需要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研判,以便于对下一步政策的制订等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对相关部门和领域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等能够更加合理的评判和评价。有的地方提出“政策找人”的要求,就是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非常好的一种手段。
文/谭浩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