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饭后,我牵着狗在大街上遛。走到金牛路十字口的转弯处时,被一个年轻女孩拦住了。她递上一张广告单,说:“大哥,我们健身俱乐部在做活动,优惠幅度大,请您看看。”
其实,我对室内健身一点也不感兴趣,可眼前这个女孩看上去跟我儿子的年龄相仿,而他暑假期间也正在一家店里打工,想想孩子们都不容易,就伸手接住了广告单。那女孩仿佛看见了希望,眼睛一下子亮起来,立马给我讲起了俱乐部里的各类活动。她劲头十足,不断为我解读那些活动的益处。我只好打断她,说:“姑娘,我不会进你们健身房去锻炼的。”
“为什么呀?”女孩有些不解地问。我想了想,回答她说:“看到这条狗狗了吧?这是家人买的,希望我每天遛一遛它,实际上我也喜欢走走路。我要是去了健身房,谁来遛狗啊?”
女孩一听,立刻弯下身子看狗,并笑着说:“这狗狗好可爱啊!”随后,还从我手里拿过绳子,和我一块儿遛起了狗。一路上,女孩继续跟我述说着健身房的那些活动。我认真地听她讲解,实在不忍心打断她的热情。
不知不觉到了我家所在的小区,我只得对女孩说:“姑娘,我到家了。真不好意思,你这样说了一路,我也没有可能报名参加你们健身房的活动。不过,我要谢谢你陪我走了这一路。祝你开心啊!”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蓦然发现女孩的眼角滚下一颗泪珠,于是惊诧地问她怎么了?女孩哽咽说,“刚才您跟我说‘谢谢’,我很感动。谢谢您的聆听。”
为了调节气氛,我对抱着狗狗的女孩说:“看,我家狗狗对你也很友好,说明你是个善良的姑娘。我给你们拍个照片吧。”女孩听了很高兴地摆了个萌萌的姿势,我随后用她的手机抓拍了一张照片,递给了她。女孩跟我打了个“再见”的手势,欢跳着走了。
我并没有接受女孩的推销,她为何还会那么高兴呢?我想,或许是在这座城市里,大家都被长久以来的生活和工作磨累了,很少有人能认真聆听另一个人的述说了吧?
2
春茶上市,新茶的买卖也渐渐多起来。一天,我的手机微信忽然收到一条信息:“头茶仙毫已到货,欢迎您品鉴咨询。如有打扰请见谅。”我看了下,发微信的人叫“茶小仙”,应该是推销茶叶的。由于工作关系,平时加微信的人较多,当时没有备注实名,时间一久就不知道对方是谁了。
我翻看与“茶小仙”过往的聊天记录,想起来去年参加西安旅游博览会时,他是在我们区域展销茶叶的一个小老板。记得当时他去晚了,我找了后勤服务人员,从别处弄了张桌子,才有了他的展位。当时他很感激我,就加了我微信。于是,我回了他一句:“近期茶叶还好卖吧?”他很快回复,“价格不错,谢谢您的关心。想请您到店里来喝茶!”随后给我发来了位置。我也礼节性地回复过去,“好的,有空就去。”
大概过了5天,“茶小仙”又发来一条信息,还是邀请我到他店里喝茶,说店离我们单位不远。我说:“你做事很上心嘛。”他回复,“你是微信朋友里唯一回复我的人。我给很多人发去邀请,只有你一个人回复,还关心我茶卖得好不好,我很感动。”后来,我去了“茶小仙”的店。他热情地接待我,为我泡了几个品种的茶,让我美美地饱了口福。
其实我很爱喝茶。但没想到当初一个简短的回复,竟能让他如此上心。生活不易,有时一个小小的问候,也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感恩之心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3
有一天临下班时,一个女孩忽然来到我的办公室。她径直走到我跟前,取下身上的背包,说:“您好,工作了一天,累了吧?我帮您把鼠标垫子擦擦吧。”说着就开始动起来了。见我诧异地望着她,女孩笑了,说,“我们公司新出款的清洗剂,我实操一下,让您了解它的功能。”原来,又是个推销商品的。
跑办公室来推销商品,着实让我有种不爽的排斥心理,就想立马把她打发出去。可刚要开口,却发现她样子很像是个大学生,想,也许是勤工俭学的吧?女孩见我不反感她,就很专业地给我介绍起了清洗剂的功能。我好奇的并不是清洗剂,而是女孩本人,现在正是暑假,她却出来打工……是什么情况呢?于是,我跟她聊了聊。
原来,女孩是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了体验生活特意出来推销商品。她的脸庞已被汗水浸湿,期望的眼神一直望向我。我被女孩自立的样子打动,为了支持和鼓励她的行为,我买了一瓶清洗剂。女孩不停说“谢谢”,把东西包装好后递给我,然后兴高采烈地走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下班后我走出单位大门时,又看见那个女孩站在那里。见我出来,她立即走上前说:“我想请你吃冰淇淋。”“哦?为什么呢?”我问道。女孩答,“你是这两天唯一愿意搭理我、还买了我推销的商品的人。这对我来说是个特别大的鼓励,让我坚定了这个暑假就这样干下去、靠自己能力赚钱的信心。我非常感谢您,但现在我的钱只够请您吃一个冰淇淋。”说着,女孩将一个冰淇淋塞到我手里,又向我鞠了一个躬,才转身走了……
这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类似的小事。面对这些渴求的眼神,哪怕给不了切实的帮助,但如果能在匆忙中驻足,真诚聆听其述说,送一个微笑,说一句“谢谢”,这生活里的温度,就有可能成为一束光芒,照亮一个人勇毅前行的路途。
原标题:《谢谢您的聆听》
作者:祝师基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