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预防自伤行为?
健康中国 2023-09-29 17:30

15岁的小夏由父母带着来到了门诊。酷暑天气,小夏却穿着长袖上衣,用来遮住手臂。原来,每当心情不好时,小夏就会割伤自己的手臂,导致手臂上布满了新旧伤痕。通过问诊和精神检查,医生确诊小夏患有抑郁症。

自伤行为是抑郁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小夏割伤手腕,不是为了自杀,而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临床上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

狭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包括无自杀目的的自我伤害,比如对身体抓、咬、撞击、针扎、割伤、烫伤,或通过服药、喝酒、喝酒后服头孢药物等方式。

广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既包括显性行为,比如直接身体伤害、进食障碍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危险和冒险行为等,也包括隐性行为,如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为了报复父母不上学,或为了报复男友即使不满意关系也不分手等行为。比如小夏,既有割伤手臂的显性自伤行为,也有无视眼疾治疗的要求继续使用手机的隐性自伤行为。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是自伤而非自杀,就放松了警惕。其实,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没有自伤行为人群的4倍。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自伤行为,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时,不要说“没有关系”“不会死”这样的话。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伤害身体会不会疼?当然会。但很多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大多不会承认有肉体上的疼痛。因为自伤行为有心理上的意义和动机,他们想要通过身体的痛缓解心理的压力和情绪。

总体来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或意义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管理和调节,二是人际呼唤,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理解、支持和满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1.调节情绪。

有些患者通过自伤带来的身体痛苦,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内疚、焦虑,甚至是羞耻感。就像小夏,她说,当看到割伤的手臂流血的那一瞬间,感觉情绪得到了轻松,好像不再痛苦了。

2.自我惩罚。

当患者没有实现父母或自己的目标时,内心可能会有自责感,于是通过伤害自己来得到个人心理上的宽慰。小夏有时候回想到自己白天什么都没有干成,就开始对自己很不满意,甚至陷入失眠状态。于是,她通过割伤自己的极端方式来进行自我惩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入睡。

3.影响人际关系。

有些患者的自伤行为是为了重建人际关系,或者为了得到情感支持。他们的自伤行为试图传递给周围人这样的信息:我非常痛苦,痛苦到我只能用伤害自己来表达,希望你们可以看到并理解和支持我。或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通过自伤行为为自己呐喊,希望周围人可以尊重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在学校住宿的小夏想要请假回家,但父母总劝她再坚持一下,于是她试图用跳窗的方式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4.标新立异。

有些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是想模仿或尝试所谓的“时髦”体验。他们发现别人说这样做能缓解情绪,自己就试图尝试,比如文身体验等。

5.抗击解离状态。

当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感到情绪低沉,或平淡或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着。于是,有些青少年试图通过自伤,用伤痛或流血让自己感受到还在人世间存在着。

6.抵抗自杀。

有些深受抑郁之苦的青少年,担心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而走上自杀的道路,就试图通过自伤的疼痛,来阻止自杀。就像小夏说的,“如果我不自伤,我可能就真的自杀了”。

面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家长如何干预呢?这里推荐给家长五步法:停、看、听、想、做。

家长可以通过五步法,关注和关心青少年,给予他们心理支持,促进人际互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加成就感和归属感,停止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远离抑郁,顺利度过青春期。

内容:《大众健康》杂志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孙春云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王绍礼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让运动成为实现青少年脑健康的重要法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6
青春阴霾:解码青少年抑郁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2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预防?
法治日报 2023-11-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预防?
法治日报 2023-11-21
探索如何应对青少年情绪问题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3-10-11
青少年常见的4类精神疾病 了解常见症状及早识别干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