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新事儿|“数字匠人”李超群:用数字复刻北京中轴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07:29

今年暑假,很多游客都会沿着北京中轴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城市漫步,但一定没有以飞行视角俯瞰这条线路的绚烂美景与时空变迁。

打开北京中轴线官网,进入一款叫做“时空舱”的产品,用户不仅可以沿着中轴线模拟飞行,还能清晰了解从元明清到近现代700多年的中轴历史。

 “我们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把北京中轴线修到了网上。”腾讯数字中轴产品负责人李超群说。

正是李超群所在的数字文化实验室团队的“数字匠人”们,让大家足不出户,也可以沉浸式体验北京中轴线的气势恢弘。

夜游北京中轴线  线上打卡做记录

今年暑假开始,越来越多喜欢骑行的年轻人开始在骑游群组织“夜游中轴线”,85后的小张就是一员,他告诉记者:“中轴线是北京独有的历史人文景观,一边骑行锻炼身体,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是北京独有的享受。”记者也与小张共同体验了一次夜骑,从天安门广场出发,路过故宫博物院,从什刹海经过,最终到达鼓楼。全长十多公里的路途,经过最宏伟古代建筑群,看到最市井的北京生活,是一种非凡的体验。

为了照顾记者初次骑行,小张每到一地都要停下来,用手机打卡记录,他说:“有个中轴线小程序,里面有打卡功能,每到一地打卡都可以送一只漂亮的北京雨燕,你知道吗?北京雨燕的家在正阳门!”

小张说的这款小程序就是李超群所在的腾讯SSV 数字文化实验室团队开发的,据李超群介绍,目前市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云游北京中轴线,除了中轴线官网,还有小程序“云上中轴”。两种方式各自又有所侧重,“官网侧重于面向专家学者以及相对专业级别类的用户,小程序则面向公众,为大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文旅服务。”

“去年在文化遗产公约五十周年的节点,我们做了一场文化遗产知识竞答,让用户可以线上学习中轴。”李超群说,与学习中轴相比,行走中轴和记录中轴则是打通线上与线下,还带有更多的公益属性。比如近期,小程序上线了“大手拉小手、一起走中轴”活动,让来北京游玩的孩子们利用暑假时间打卡中轴线,领取小红花。领到的小红花会在后期配捐进“带乡村孩子走中轴”的公益项目中,让那些家里没有条件来北京看天安门的孩子也能到现场行走中轴。记录中轴活动则聚焦于文物保护领域。“中轴线上有非常多的建筑、文物、古树名木,日常巡检工作量非常大。”李超群希望通过小程序工具能力能够提升巡检工作效率,同时也在探索构建创新志愿者体系,大众能够参与助力到文化遗产巡查工作中,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将中轴线数字化是让广大市民走进中轴、了解中轴,主动传承中轴线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公众参与感、增强互动性,在小程序中,围绕学习中轴、行走中轴、记录中轴,相关活动已经陆续开展。

“时空舱产品是北京中轴线官网的一大亮点。”李超群说。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4D方式“云参观”中轴线上的皇家宫苑、市井民俗,还能聆听礼仪祭祀、中轴历史等相关知识的“云解说”,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线上云游中轴线,不仅沿途欣赏美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还能顺便参加活动做公益,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新体验。

使命与兴趣驱动  历史文化焕发新生

李超群与中轴线的缘分始于2008年。这一年,她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次听说了北京中轴线。这一年,她第一次来到北京,打卡了天安门,第一次与中轴线有了亲密接触。2016年,李超群加入AR复原老北京九大城门项目,九大城门之首是正阳门,她也因此多次来到正阳门采集素材。再到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恰好在正阳门启动。这让李超群觉得,自己与北京中轴线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

为了做好数字中轴项目,李超群已经在北京中轴线上穿梭了大约20次。有时从早上9点在钟鼓楼集合,一直走到晚上6点,一天走3万多步,把 15个遗产点全部走下来。“在这样一遍一遍走的过程中,我发现北京中轴线永远走不腻。常看常新,永远能看到新东西。”李超群说。

将北京中轴线数字化的过程繁杂而庞大,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李超群的话来说,从事这项工作完全是靠使命与兴趣驱动,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在数据采集阶段,团队要去地标点进行高精照采,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扛着设备一采就是一天。数据采集回来后,在精修阶段又遇到了难题。数字中轴线要讲700年的历史,现代的还好说,历史越久,资料越少,素材根本不够。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的团队大量查阅史料,挖掘古籍古画,尽可能做到还原历史。有了史料,如何进行公众化呈现,与现代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又成为摆在李超群团队面前的第三个难题。他们选择加入更多交互方式,让公众沉浸式参与其中,用有限的数据尽可能保障用户体验。

“小宇宙”由此运用而生。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创新计划,“借助游戏引擎等最前沿的游戏科技,我们将用一种更加生动、沉浸的方式,将这条轴线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祭祀礼仪,乃至市民生活都一一还原出来,让更多人感受中轴线背后的物理、历史和思想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轴线。”李超群说,“未来,我们在线上还将与更多的游戏场景、视频号、网站合作,线下则计划通过AR、VR技术为大家带来沉浸式展陈。”可以预见的是,更多关于数字中轴的新形式、新玩法正在等待被解锁,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的城市轴线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向访客介绍“数字中轴”

要复刻更要二创  场景不追求大而全

长达7.8公里、拥有15个地标点的北京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城市建筑的精髓。除了7.8公里的核心区,北京中轴线还包含大量的缓冲区。如此庞大的区域,是如何将其数字化呈现的?

 “中轴线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所以我们首先根据文化保护传承价值、公众传播价值大小对整个中轴线做了分级。”李超群说,对中轴线的数字化呈现是有重点的,而非追求大而全。范围最大的缓冲区,工作人员不会去现场照扫,而是通过技术的方式自动生成这一区域的民房建筑。而核心区的15个地标点则做了现场照扫,保证有精修的模型。

对于一些重点区域,还特别做了一比一照扫。比如遗产点之一的先农坛,即便已经整体做了高精照扫,在还原的过程中,还会针对祭台、尤其是一些局部花纹做一比一照扫。像先农坛的观耕台,就用8个照扫模块拼起来,保证花纹样式真实准确。团队在先农坛还扫描了8棵古树,主树干部分也做到了一比一还原。

除了对中轴线做信息采集和还原等复刻层面的工作,李超群团队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中轴线进行二创。比如在北京中轴线官网就有很多隐藏的细节和小巧思。“官网中我们一直秉持‘跨时空展’的理念,以市井民俗为例,团队融入了很多多元化、多媒体的交互方式。”李超群说。就拿市井民俗中的生意人卖冰糖葫芦、卖豆汁儿的声音来说,一方面是来自钟鼓楼展览中的老北京原声,另一方面也通过文创大赛把收集到的中轴线声音结合AI编曲的技术创作成了一首歌。尊重历史、创新创作,李超群团队不断将挖掘到的历史亮点转换成互联网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地考察“中轴线”

新理念

用数字留存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历经7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梁思成曾感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一种空间概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烟花脚印从永定门往北,沿着中轴线一路延伸到鸟巢,张艺谋导演用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中轴线的美。而对于普通北京百姓来讲,中轴线是景山万春亭赏景,皇家宫殿里看展览逛文创,胡同小巷中吃碗面喝个酒,一路再走到天桥剧院看场舞台剧。如今,建设“数字中轴”成为文物遗迹和公众打交道的动态交互的“新理念”。

    “数字中轴”在建立之初,就有自己的目标,一是让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从普遍性价值到社会知识的转换;二是让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触达社会大众,传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实现中轴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经验

技术+文化=文保新方式

以科技创新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层面开展了《数字中轴》等17项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项目。

科技一直在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 3D建模的史料留存,打破时空距离的“线上展”,AR、VR沉浸式项目让体验升级……将文化遗迹盘活,让它们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文保人的愿景。

如今“数字中轴”项目上线后,项目组呈现了中轴线“数字展陈”、“IP强化”、汇编“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内容,同时它还在持续进步中。未来,数字技术让中轴线动起来,AR、VR、体感交互等技术让人能身临其境。

 “数字中轴”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更多的文博机构都可以数字化。这条科技与文化结合的道路,让更多机构在一起,共同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和文物“活”起来,走近年轻人,走进日常生活。

速评

北京文保,“数字”加速

数字“中轴线”,数字天坛,数字“三山五园”……北京文物保护事业的数字化进程提速了。

北京的文物多,文化遗产多,历史遗迹多,将它们进行数字化,不仅有利于其资料的留存,也有利于它们的大众化传播、相关知识与文化的普及,更有利于这些文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文保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在网络上复原或者再现一个物件、一个景区这么简单,从文化传承的层面来看,它可以让大众通过电脑、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沉浸”在文物遗迹空间之中,穿越于历史之间,去感受文物,体会文化;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看,文保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可以刺激数字技术的创新,同时当普通人利用新科技体会传统文化的时候,在头脑里、在思想上也会产生新的认识、新的体会、新的感悟,当这些被反馈到文保工作中的时候,必然会令文保工作者产生新的灵感。

文保的数字化普及与发展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大众的数字化文创产品,从而促进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活跃文化经济。

文保数字化也让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看到了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从而形成政府、企业、百姓共赢的局面。最终,得利的还是文保事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崔巍 弓立芳

相关阅读
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带 北京中轴线地铁2号线专列发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中轴线遇见北京味道,2024北京中轴线美食节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西城区40场文化活动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游戏技术首次运用于世界遗产申报 当北京中轴线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5G数字孪生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1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墨宝”沧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全景追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申遗的全球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