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石楼镇双柳树村洪水渐退,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石楼派出所民警前往村庄巡查,同时慰问受灾村民。北京青年报记者随队采访看到,现场有抽水机正在工作,部分道路经抽水清淤后已畅通,但仍有不少地方泡在水中,最深处超过一米。石楼派出所所长姚谞介绍,双柳树村是灾情比较严重的一个村,民警在协助属地政府进行抽水清淤、联络安抚村民的同时,组织联防队开展常态巡查,防止发生盗窃等治安问题。
民警提前预警转移村民 多数人被转移至安置点
7月下旬,台风“杜苏芮”从南到北,带来了大量降雨。房山是其中受灾严重的地方之一。雨是从7月30日晚上开始下的,到了31日上午11时,雨势变大,在大石河边巡查的民警注意到河水水位快速上涨后,前往村庄开始疏散村民。由于前天夜里石楼派出所已临时成立了“一部三组”,20名民警,9名辅警随即按组展开行动。“‘一部三组’是指一个指挥部,一个应急组,两个处突组。”房山分局石楼派出所所长姚谞回忆,“当时我开着车,能见度不到50米,短短一个小时,河水就要漫过大堤了。我们分头行动,同事之间大多数时候是失联的,不知道彼此的情况,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紧急转移村民。”
在专业的救援力量到达之前,民警先采用微信群通知和现场喊话的方式进行预警,同时利用警车和所里的皮划艇对村民进行转移。
黄先生是双柳树村一家机械制造厂的员工,他表示,7月31日接到预警后,他们工厂便组织员工进行了转移,当天下午,30多名员工已全部乘车离开。8月3日,他回到工厂查看情况,“厂子被淹了四分之三,但还好没有人员伤亡,现在希望能尽快排水,把损失降到最低。”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遇到了洪水之后第一次回家的王先生。王先生今年63岁,他和老伴二人在村里居住。7月31日晚,水已淹至家中,听到民警在外喊话,他和老伴便乘坐转移车辆被送至安置点。王先生的院子几乎全被淤泥覆盖,看到民警前来慰问他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我们就走了,去了安置点什么都有,吃的喝的住的,安排得都很好。”
“因为我们提前接到了通知,所以在灾情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对村民进行预警转移,但由于水来得比较急,有部分村民还是受到影响。”姚谞表示。
接到电话称老人孩子被困 民警带船前往救援
8月1日晚,石楼派出所接到了一通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对方称,自己60多岁的父母带着两个不满一岁的孩子被困在家中,长时间失联,急需转移。石楼派出所民警周刚便和另外两名同事前去村民家中救援。
三人推着皮划艇向对方提供的地点走去。前半段路程水刚过膝盖,后逐渐变深涨至一米,到了建筑附近,周刚大声喊话让夫妻俩出来。“看到我们来他们特别诧异和激动,因为没想到民警能过去救他们。”周刚介绍,夫妻二人抱着孩子坐在皮划艇上,民警将他们护送至安置点。
周刚告诉北青报记者,村里水位最高时,已到达双柳树村村牌的电子屏下。
据了解,截至8月3日零时,经石楼派出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共协助石楼镇政府转移夏村、双柳树村、梨园店村救助受灾群众813户,1025人。仅8月2日当天,民警协助各方力量就转移400余名受灾村民。姚谞介绍,“双柳树村共有600多名村民,还没有转移的要么是家里受到影响不大的,要么是老人身体不好,不愿意转移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安排了专业人员上门进行评估。”
安置点流转量最大达2000余人次 部分村民已回家或被亲属接走
8月3日下午5点半,北青报记者来到石楼中学受灾村民临时安置点,这里安置着双柳树村、夏村和梨园店村被转移的村民。在一栋安置楼门前,有一对老夫妻正坐在椅子上休息。据了解,二人今年均为78岁,是夏村村民,7月31日被转移至安置点。“家里遭受洪灾之后,我们转移到这里了。这里有吃有喝,住的还行。”其中一位老人说,年轻力壮的村民回村开始清淤,年纪比较大的等具备条件再回去看看。
北青报记者看到,安置点主要为室内体育馆和教室,床位之间间隔较大,每个床铺均配有行军被。安置楼门口张贴着每日固定用餐时间,早中晚共三次。老人介绍,配菜有荤有素。
“我们到村里去看了,现在还有积水,所以还需要等待一下再回去。”一名民警将双柳树村的情况告知村民,“民警不间断巡逻,也会防范有人到村里浑水摸鱼。”
执勤民警王树华介绍,目前安置点有191人。“前几天流转量最大的时候达到2000余人次,有的人可能刚来就被家人接走了,也有的已经回去了。”王树华说,这几天做的最多的工作,一是登记信息,帮村民联系家属,二是安抚村民情绪。“有的老人惦记家里,来了以后老是想回去,但我们评估他家那边还很危险,暂时回不去,所以只能一遍遍告诉他们最新情况,也多陪他聊聊,纾解情绪。”
8月1日下午,所里接了300多个电话,其中大部分是寻亲的。村民被安排至安置点后统一登记,王树华说:“村民过来后,我们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和家人联系,首先得报个平安。”
由于这一两天仍有降雨的预报,全体民警仍然坚守岗位。石楼派出所所长姚谞介绍,所里全部29名民警辅警均在一线忙碌,在群众需要的时刻,大家必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为辖区守护平安,这是工作,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实习生 罗艾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志强
编辑/倪家宁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