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古代中医会做“外科手术”吗?比你想象的先进多了!
科普中国 2023-07-18 10:00

2023年7月5日,科普中国·星空讲坛以“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邀请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博、历史专家,从文物的发掘、修复、展示、保护、交流等方面,讲述科技如何赋能文物保护,让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带来演讲:《从天竺到中土,一项眼科手术的千年历程》

以下是于赓哲的演讲节选:

从一个颅骨说起

在你印象里,中医擅长手术吗?好像我们的感觉中医应该就是汤药、针灸,不擅长手术,但其实中医也有自己的外科手术的传统。

山东广饶傅家坡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个墓葬里面曾出土过下面这样一个颅骨,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韩康信先生等考古学家、医学专家用CT,X光等技术进行检测,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这是一个史前的开颅手术的颅骨。

这张图片是颅骨动手术圆形破损细节,你可以看到这个圆形破损的上下骨板已经愈合了,说明什么?说明此人在手术以后起码存活了两年以上,由此可见手术是成功的。

再加上周边留下的很多微痕迹,30多位专家最后出具了一份报告认为它是外科手术的痕迹。

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被怀疑的华佗》,专门探讨华佗外科术是不是真的存在。我的观点是华佗的外科术渊源有字,它肯定是存在的。

有些网上的人质疑,觉得中国古人不会动外科手术,一个逻辑就是古人又不懂人体解剖,像颅骨这么复杂的东西,神经那么丰富,血管那么丰富,他不懂人体解剖,怎么敢动这个外科手术呢?

为什么后来外科手术在中医里面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因为我们越来越懂人体结构了,懂了之后反倒不敢了。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也有外科手术的传统。

不过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中医外科手术跟刚才提到不一样,它是一项外来技术,然后在本土被我们吸收、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针拨白内障”。

“金篦术”的来源

针拨白内障的技术诞生于印度,这一点也不奇怪,印度地处热带,所以眼病患者非常多,也就是说,医生有足够多的练手机会和经验积累,所以印度自古以来以盛产眼医而著称,这些医生在古代顺着外贸之路来到中国,很多印度眼医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针拨白内障又叫“金篦术”,因为使用金针作为手术工具而得名。它在印度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汉代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了中国。

北凉时期翻译的《大般涅槃经》里面就曾经提到过,说是“良医以金錍决抉其眼膜。”所谓“錍”,等同于“鈚”,兵器的“鈚”是一种看起来有点像剑的又薄又长、十分锋利的工具,用它划开眼上的白翳,这种工具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针”。

随着“金篦术”在中土的大行其道,也有一本专门的治疗白内障的眼科专著,叫做《龙树菩萨眼论》,它可能是隋唐时期成书的,从书名到内容都受到了古印度医学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里记载了金针术,它还说了一句,当你的白内障用汤药无法再治疗的时候,你就试一下金针术,“唯用金针拨之,如发云见日”。

中医眼科学推测了古代“金篦术”的施术步骤和手段:

“当拨障针沿睫状体与晶体之间,向瞳孔区推进,到达晶体前面时,先向6点方向绕过晶体赤道部,转到晶体后方以拨断4-6点悬韧带,然后退针,重新进入晶体前,依次将其他处晶体悬韧带拨断…… ”

拨断之后,混浊的晶状体就会被剥落,掉到玻璃体里,患者眼睛就能复明。

但是这个手术也是有缺陷的,拨掉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眼睛远视了,而且还有较大的概率会伴发青光眼。

《原机启微》关于“金篦术”曾经说过,这个手术绝对做不到打保票,“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

“金篦术”的本土化改良

技术传入中国,很快针拨白内障就出现了本土化。

供图:于赓哲

宋代有一个著名的眼科医生叫王彦若,他实施外科手术的过程就被苏轼记录下来了。

苏轼看完之后说王彦若“运针如运斤”,这里面的“斤”是斧子,就是说王彦若去翳如拆屋,像鲁班砍木头一样。他还问王彦若,你这个技艺神奇到如此地步,是不是有什么神迹,“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结果王大夫毫不犹豫地把他赶出去了,那是人家看家的本领,凭啥要告诉你。苏轼是个相当有意思的人。

宋代还有一个关于针拨白内障的有趣记载,这个跟宋高宗的母亲,也跟宋代的徽钦二宗有关系。

高宗的母亲韦妃,就是显仁皇后,她早年间跟徽钦二宗一样被金兵给掠走了,后来等到徽宗去世之后,她扶徽宗的灵柩返回南宋,临走的时候,还活着的宋钦宗苦苦恳求她说:“请你转告现在的皇帝(就是高宗)把我也接回去吧,你放心,我回去不是抢皇位的,我只当一个太乙宫主就可以”。

韦妃赌咒发誓说:“苟不迎君者,瞽吾目也”,就是说我如果不把你迎回来的话,我眼睛就瞎掉。但是真正回去了,她敢提迎宋钦宗吗?她不敢,因为宋高宗非常忌讳把宋钦宗给接回来。

到了后面出现这么一件事,晚年的韦氏有白内障,按照宋史正史的记载,有一个叫皇甫坦的医生来给她治疗,最后把她的病给治好了。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但是宋代还有一本书叫《雪履斋笔记》,拿这事编了段子。

显仁后韦氏白内障,请了一个道士来用金针术给她治疗,道士金针一拨,她的一只眼睛好了,太后很高兴地说:“能不能把我另外一只眼也治好?”道士笑了一下说:“您有一只眼睛能看见就可以了,另外一只眼睛干脆保留着它吧,‘存誓可也’”。

啥叫“存誓可也”,意思就是用这只眼睛来彰显一下你当年发的誓言,你当年说:“我如果不接你回去就让我的眼睛瞎掉”,现在让你先瞎掉一只算了,也就是用这个故事讽刺韦氏。其实坦白地说,你们觉得真正在讽刺谁?讽刺宋高宗。

这个故事可能是段子,但是它能反映出金针术在宋代人心目当中的地位——第一,金针术很普遍;第二,金针术应该是立竿见影的一种手术。

宋代还有一本继承了唐代《龙树论》的医书,叫《龙木论》,因为宋英宗名字叫赵曙,“树”字和“曙”字是谐音,所以要避讳。

书里把白内障分了很多类型,这本书后来成了国家教材——太医局的教材,而且传播范围非常广,从宋代一直传到清代,而且向东边还传到了朝鲜半岛,成了朝鲜的《东医宝鉴》的一部分。

供图:于赓哲

白内障手术的从古到今

现在这个技术已经被更先进的“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术”取代了。

可以说白内障的问题,古人、今人接力把这个问题完美、妥善地解决了,这就是科技造福人类。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是开放包容,我们往外可以输出很多技术,从外面也可以引入很多技术,同时又可以让这个技术在中国不但落地生根,发扬光大,而且还能够脱胎换骨,达到2.0,3.0的版本,让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

文并图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北京智造!全国首款脑与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19
国内首例小儿外科单孔手术机器人5G远程手术 500公里外机器人“隔空”切阑尾
南方都市报 2024-09-03
聚焦|同心·共铸中国心首都医疗专家为康定藏族患者做微创脊柱外科手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做包皮环切,哪种手术方式更好?
北京儿童医院妇儿中心 2024-06-14
广西眼科护士扎根一线16年 曾为柬埔寨患者送光明
中国新闻网 2024-05-11
苏通大桥15日起将进行“外科手术” 临时封闭部分车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4
探营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 外科手术 直播带货 AI“上岗”
南方都市报 2024-02-22
人工晶体启动国家集采,白内障手术进口耗材与国产激烈竞价
第一财经 2023-11-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