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温天气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哪凉快就去哪”的天气里,泳池成了大家避暑圣地。但是,大家在泳池戏水避暑之余,需小心这些病找上门。
常见的”游泳病“
1、红眼病
症状:眼红、畏光、眼皮肿痛流泪、分泌物增多,严重者还会伴有喉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柯莎奇病毒24型。
传播途径:通过“病眼-水-健眼”,或者“病眼-手或物-健眼”两种途径进行传播。
2、咽结膜热
症状:持续高热(38.5~40°C)、咽炎和单眼或双眼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三联症为其特点。
病原体:腺病毒。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消化道粪-口传播;经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等媒介,或以“病眼-手或物-健眼”的方式传播。
3、皮肤病
症状:常见有甲真菌病、手癣、体癣、足癣、花斑癣等。
病原体: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4、妇科疾病
泳池和洗澡间都是感染妇科疾病的高危场所。几乎每个游泳过的人都会在里面冲澡,其卫生条件与设备并不完善,毛巾等洗浴用品常常胡乱搭在栏杆、水龙头上。
5、耳部炎症
游泳时耳朵很容易进水,脏水停留在耳内可能引发外耳道和中耳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外耳道炎等。
儿童由于缺乏游泳经验,再加上咽鼓管位置比成人更接近水平,吞进池水后,细菌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中耳炎。
6、消化道疾病
消毒不合格的池水是细菌和真菌的温床。游泳时难免吞进少许池水,初学者和儿童吞进的池水会更多。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游泳45分钟时吞进的池水体积大约在37毫升,成年人则在16毫升左右。当池水中致病菌数量较多时,吞入池水还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
在泳池中因“吞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而引起的腹泻并不少见。此外,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是常见的胃肠道寄生虫,国外资料显示,在游泳池内感染这两种腹泻型寄生虫的几率大约在万分之五和万分之一以下,国内的泳池卫生与国外尚有差距,因此这两种疾病虽不多见,但也不能忽视。
如何预防“泳池病”
1、选择管理规范的游泳池。
2、自备游泳用品,自带泳衣、泳帽、泳巾及洗浴用品。
3、佩戴泳镜,保护眼睛。
4、不要带病(如皮肤病、红眼病、腹泻等)游泳。
5、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源。
6、皮肤有破损时,不应下水游泳。皮肤是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天然屏障,一旦皮肤发生破损,病原体很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生病,因此,当我们皮肤有破损时,在伤口未完全愈合之前,不要去游泳,以免发生伤口感染。另外,刚纹身以后也尽量不要去游泳。
7、注意个人卫生。游泳前后都应淋浴,游泳前要淋浴一下,冲洗掉身上的汗液,以免汗液中大量的尿素污染池水,并经浸脚消毒池进入泳池,进入泳池前要适当活动。不要在泳池中吐痰或小便。
游泳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小时,游泳之后要及时淋浴,因为游泳池的水中含氯比较高,对头发、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泳后一定要立即洗澡,把身上的氯和粘附的细菌洗掉,保持身体的清洁。
8、泳具存放要妥善。回家后将泳具一定要清晰、晾干,并单独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9、在游泳后应将耳内的水排出来,呛水后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就会随着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耳部炎症。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