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了2023年毕业典礼,应届毕业生共6248名,截至目前已有超九成落实了毕业去向。作为连续四年全国百所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高校,2020年以来,学校每年有毕业生约6000名,最近三年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5%以上。
这只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缩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与全市各委办局从拓展政策性岗位、提供政策优惠、强化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不断拓宽就业新空间;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开放力度逐步扩大,高校通过组团、联盟等方式共享岗位资源;二级学院乃至系科专业,从辅导员、导师及就业横向指导老师三位一体,响应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需求,多维度提供促就业服务。
通过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有的学生成为选调生,奔赴基层;有的渐渐明晰自身定位,追寻兴趣谋职;有的回到家乡,实现“家门口”就业……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将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选调生赴农村
牢记预防医学的初衷 尽力为村民多做实事
今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易康祺,成为上海市卫健委的一名选调生。年底,他将赴上海农村基层工作。易康祺对新岗位已跃跃欲试,期待在基层有所作为。
在复旦上医8年,易康祺在本科期间以“望道学者”身份进行跨学科研究,从人文医学视角探索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撰写学术论文。硕士期间,易康祺参与上海市自然人群队列建设的定期随访,该队列覆盖上海市近7万名20岁至74岁的社区居民,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大数据。受此启发,他的硕士研究课题正是关注社区居民的饮食健康和慢性病管理。
26岁的易康祺有着多年志愿者经历。进入复旦上医,易康祺开始将自己的预防医学专业融入志愿服务中。从大二到研二,他一直定期前往强生花苑、爱志旺日间照料中心,向社区居民宣讲预防医学知识。大学期间几乎每个暑假,他都把支教和公共卫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三中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淤泥乡民族中学支教时,他开设性教育课程,通过知识竞赛让正处青春期的中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新冠疫情暴发后,校团委组织为抗疫医务工作者子女进行线上辅导,易康祺带头报名,和一位一年级的孩子结对子。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他还参加了校内流调工作,成为第一批参与核酸检测采样的志愿者。
为何一直坚持做公益?易康祺说,做公益可以把专业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这是预防医学的初衷,也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很有收获。在校期间,易康祺先后任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研究生会枫林工作委员会主任团成员,在服务过程中锻炼了才干。
自去年秋招,他就开始准备上海市选调生的选拔。对有志于成为选调生的毕业生,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医学学工部每周都会发放“备忘录”,复旦基层就业服务协会公众号会及时转发各种报考信息,复旦上医“蔚枫”生涯发展工作室也积极统筹多方资源,组织多场选调生政策宣讲、毕业生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医学生更加充分就业。如今,即将奔赴上海农村基层工作的易康祺,开始谋划要把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义诊活动,对接到基层乡镇,力所能及为村民多做点实事。
互联网+就业
“直播带岗”精准投喂就业信息
这几天,上海商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朝鲜语专业2023届毕业生赵宇婷,已在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HR岗位正式入职。这份工作是通过学校推荐的“BOSS直聘”平台找到的。对于赵宇婷来说,在互联网平台找工作的过程就是在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过程。“互联网+就业”模式不仅拓展了线下就业服务,更提升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明确职业定位并非一蹴而就。刚开始,赵宇婷在学校就业平台、社会招聘机构投简历时,职业定位并不是很明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到展康医药咨询有限公司的招聘电话,应聘岗位是医药代表,经过两个月实习,她发现销售岗位和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远,因此放弃了留用的机会。也因为这次实习,她在以后的应聘中都避开销售性质的岗位。后来,学校老师推荐“BOSS直聘”平台。今年3月7日至4月28日,“BOSS直聘”开启公益直播促就业活动,活动覆盖2000多家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数十万个岗位,还有20多位职场大咖在平台开设免费的求职公开课。
通过一段时间了解,赵宇婷发现,HR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招聘、面试、筛选简历,于是,她将期望职位准确定位在人事专员。而在互联网求职网站上,不仅有大量的岗位信息,网站还有精准的匹配、筛选功能。“我在搜索岗位时,经常会设定一些关键词范围。”赵宇婷说,她将岗位锁定“人事专员”“行政”,薪水等也进行了一定的范围限定。
为了给毕业生提供精准定向的就业服务,上海商学院积极联系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毕业申、易班恰恰招聘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线上综合招聘会、二级学院专场招聘会、上海市各区专场招聘会,开展“直通未来”直播带岗活动,为学生精准投喂更多就业资源和信息。老师、学生齐上阵,进入直播间担任主播,提供职场建议,打造高校求职线上新模式。赵宇婷也是通过这一方式找到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HR岗位。“根据关键词信息搜索后,我给泰坦科技投了简历。没多久,公司招聘人员就在网上联系我,给我发出线下面试邀请。一周后,我如愿收到公司的录用函。”赵宇婷说。
采用“互联网+”促就业模式的上海高校还有很多。各高校通过“万企进校园”行动加大对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开放力度,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便利。上海杉达学院携手互联网平台举办直播活动。2名老师和2名学生化身主播,线上推荐“购物车”里的20多家企业、210个职位。当天有1.2万名观众涌进直播间,线上与企业直接对话。上海海洋大学的直播活动也实现16万次互动。
回到家乡就业
抓住应届毕业生身份 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骆霖,目前签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大三面临毕业去向选择时,骆霖没有选择考研,决定直接就业。那时,很多选择就业的同学都想留在上海,可能觉得好不容易考到上海,希望能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发展。就骆霖个人而言,她更爱家乡泉州,也不愿离家人太远,成为一年只能回家几天的游子。决定回乡就业,骆霖就将目标锁定为家乡的央企或国企。她及时抓住“应届毕业生”这一身份,因为不管是企业校招还是公务员考试,都有许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如果错过校园招聘而参加社会招聘,那就比较难了”。
事实上,从今年春季学期以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等方面牵头组织,已开展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00余场,通过分层分类开展各种线下招聘活动,抢抓当前毕业生就业关键期,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帮助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校生寻找岗位最为便捷的渠道就是学校就业中心、辅导员推送的就业信息,以及校内的大型宣讲会、招聘会等。不过,对骆霖来说,这一主渠道提供的用人需求以苏浙沪为主,其他地区的招聘信息较少。这就需要自己主动关注家乡招聘需求,到目标企业的官网、招聘公众号寻找招聘信息,也关注家乡或省内高校的就业公众号。她就关注了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的就业公众号,它们也会发布高校附近省市的就业信息。
除了这些,骆霖特别提到“华理就业领航号”公众号和辅导员推送的就业信息,其中包括家乡企业、选调生或人才引进的招聘信息。她尤其关注每个地方都有分公司的企业,诸如银行、通信运营商、国家电网等。
好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骆霖深知,就业之前的实习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升求职竞争力,也有助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我在这方面较为欠缺,也是简历中的弱项。”不过,除了到企业实习,校内实践平台也给了她锻炼的机会。骆霖先后在勤工助学礼品屋、学工部思政办实践,学会了许多工作技能及为人处世之道。找到机会,抓住机会;家有所系,燕有所归,“外出是一种经历,回乡是一种意义”。
文/李蕾 徐瑞哲 黄海华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