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宝贝?怎么样啊养生小溪之旅?”
“不错,但是你们给我少带了一件替换衣服,我全湿透了!”
以上对话发生在一名在马来西亚国际学校上学的十岁女生与父亲之间,是在她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溯溪之旅归来之后所展开的小“抱怨”。遥想接到出行通知时,我想当然地认为,不过是小溪边趟趟水,穿个能下水的鞋和短裤就够了。不过谁也想不到,一个寻常郊游会是如此刺激。据“当事人”反映,此行真的是户外冒险,我后来看到照片才信服——众多小学生在快齐腰深的水中跋涉,还真不是开玩笑的:“水都到某某同学脖子了!”——确实这名男生是矮了些。
户外冒险课程 老师传授钓鱼、生火、攀爬等技能
我问了问整个流程,孩子们期盼已久果然是有原因的: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工作人员与老师耐心介绍传授钓鱼、生火、攀爬等技能,不但提高自身能力,还充满大量乐趣,更没有功课测验考试。因此,露营和远足活动始终是最被学生们期待的项目。第一次出行由于天气原因取消,一车孩子都是噘着嘴回的学校。户外拓展,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野外生存的挑战和乐趣,孩子们自己动手搭建帐篷、生火、烹饪食物、识别有毒植物和野生动物等技能。有谁能抗拒这种体验呢?
为什么学校如此重视体魄的训练和意志的考验?为什么执意做这件对很多秉持传统观念的人来说,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先看下为学生设计的野外生存课程,包括基本的野外导航、急救技能、食物采集和净化水源等。帮助学生了解野外环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单兵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项目和团队挑战,鼓励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这些项目可以模拟野外生存场景,要求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来完成任务。开始我还很好奇地每次都询问跟谁一组,后来发现纯属多余,只要是团队成员,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学校还组织大量类似都市冒险活动 如使用地图和导航工具等
除了在野外开展活动,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类似都市冒险活动,让学生学习在城市环境下的生存技能。包括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和导航工具、面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寻找和利用资源等。
在女儿一年级的科学课上,首节就是关于地理,我随口问了一句:是不是介绍的马来西亚位于亚洲东南,物产丰富面积若干?答曰比这要微观许多,一上来讲的就是学校的位置,周围有什么参照物,发生危险去哪里集合。校内也经常有突发事件演习。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 生存训练项目循序渐进、年年不同
当然,性格的培养与经验的积累不会一蹴而就,学校在这方面的训练格外有步骤。五岁入学的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类似学前班,更多的是过渡和适应。大型活动从三年级开始。重头戏当属自带露营设备的学校礼堂安营扎寨,四年级开始市区住宿,五年级造访周边城市,六年级跨州。中学则精彩纷呈,十年级的高中生已经开始选择心仪国家,据我所知今年的目的地是越南胡志明市。
炎热的下午,走在社区的林荫路上,随处可见背着硕大登山包的少男少女或低头紧走或谈笑风生,还有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
“野蛮其体魄”的儿童启蒙方式 在社区公寓的设施中可以窥见
六年前正式搬到这个社区前后,我也看了几个临近的公寓,总心存疑惑:为什么几个地方的游乐场,儿童设施都不太“游乐”呢?似乎有点过于挑战?那些滑索,都得助跑两步才能蹦上去,后来大概明白了:这就是“野蛮其体魄”的儿童启蒙方式,无论是攀爬还是空中行走,渐渐让克服困难成为习惯。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披星戴月地越野跑,广场舞阿姨看到都竖大拇指。成效也是明显的:低年级上课前还需要妈妈追着喂汤的“妈宝男”,已经可以上午在泳池里冲刺,下午在田径场跑八百米;平时只吃牛排麦当劳的大男孩,照样无怨无悔地啃着面包,奔波在热带高温的夜路上;持续高温烈日当头,小学女生连替补队员都没有,一天之内踢六场足球比赛……
作为家长,大多数都是默默的支持者:鼓励子女学习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毕竟这些技能不仅在野外生存中有用,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成长过程的最初阶段,关于榜样的评判标准,在孩子的心目中体现得极为深刻:在造访学校的嘉宾中,孩子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一位独自骑行环游世界的勇士。而对于自己来说,我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给女儿买了一本《野外生存指南》。
文/张屹(现居马来西亚)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