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格局、高智慧,无非就是一种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01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02
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
人应当戒除贪欲,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的幸福来说,就是“余食赘行”。
道德经云:“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但不是帮你得到幸福的,反而是阻碍你得到幸福的。
人生,应该舍弃贪婪之心,追求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03
其实,格局越大,智慧越高,两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结局:能力决定你能得到什么,而格局,却会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不仅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改变你的人生格局,你应当做这三件事:
一、读书:变化气质,沉淀灵魂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二、行万里路:一路风清,且行且惜
如果说读书,是在字里行间旅行,江水徐徐行万里。那旅行,则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有李白、王维等人,都是通过旅行中的积累,不断增长见识,才能写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样豪迈而有气度的作品。
足不出书斋的人,仅凭想象,可以做到吗?你的格局,在旅途中会被渐渐的放大。
三、遇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战国策》云:“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意思是有帝王风范的人,是跟身边的老师级别多相处的;只想称王的人,是跟身边的“友”级别的人相处的,而称霸的人,则跟听命于他的“臣”相处,最差等级的人,就是跟身边的“役”即打杂的人相处的。
所以,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所以孔子曰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曾国藩还有一个八交九不交的原则,总结起来就是交有德者,远离小人。
如果你都做到了上面这些,相信你的格局眼光,一定就会不一样。正如电影《一代宗师》给出的答案:“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你为了什么而奋斗,才能获得什么层次的回报。决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