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之际,3月17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公益支持下,以“良好睡眠,健康之源”为主题的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落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公益画展、义诊、专家公益科普、患者交流和媒体答疑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睡眠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睡眠及睡眠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各种“不能睡”“不想睡”和“睡不着”的不健康睡眠现象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各种疾病也纷至沓来。浅睡眠、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甚至寿命的主要因素。
作为进入世界睡眠学会的首位中国学者和我国睡眠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世界睡眠协会的秘书长、亚洲睡眠医学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教授持续多年推动“世界睡眠日”活动在中国落地,为睡眠健康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站活动,不仅取得睡眠日国际发起方的官方授权,还邀请到多位国内睡眠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公益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世界睡眠协会联合主席Lourdes DelRosso 及国内睡眠专家等均发来视频祝贺,祝贺“世界睡眠日”活动在中国的正式落地。这意味着我国睡眠医学研究领域正式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融合国际先进的睡眠医学理念,为之后改善大众整体睡眠质量,及时学习世界最新前沿的睡眠知识提供重要保证。
“说到睡眠问题时,普通人最常遇到的就是失眠,但除了失眠以外,另一些人却有‘秒睡’‘倒头睡’‘着床睡’的能力,这可能会让失眠人群感到羡慕不已,但其实在这些人当中,可能有些人睡着之后就立马开始打呼噜,或睡不了多久就会觉醒,之后又得继续睡,反反复复好几次,这在临床上就是睡眠障碍的表现,而且如果白天犯困还伴有猝倒,那么很可能是发作性睡病。”韩芳说。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症、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以下简称“睡病”)。这是一种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我国经过多年的公众教育明确登记姓名的患者仅有1600人,在几大睡眠中心登记的病例也不足6000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学龄期儿童。
这类患者常常说睡就睡,无法自控,一激动就瘫软,喜做噩梦,经常梦境与现实不分,开车都能睡着,非常危险。韩芳指出,公众对“睡病”的认知不足,让这类患者很受“委屈”。一位年轻女性患者曾在她的朋友圈描述自己的窘态,她去参加会议,即将到达目的地门口却突然睡着,醒来时孤身倒在酒店门口,周围人以为“碰瓷”不敢近身。
为此,在本次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中,特别设立一个环节——《罕见的梦》公益画展,2023年3月17日,作为全球首个关爱罕见睡眠疾病患者的公益画展落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有画作场景均来自患者的梦境。活动得到国内外“睡病”患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汇集多幅画作,其中包含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际作品,不仅有患者自己创作的,还邀请艺术家协助手绘而成,让画展真正牵起了患者、艺术家、医学专业人士的手走向大众,打破了疾病与普通大众的认知壁垒。
《罕见的梦》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发作性睡病患者组织觉主家发起,子昂健康协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主任戴瑛女士说,希望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发作性睡病,并呼吁大众关注自身的睡眠健康。
近年来睡眠障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约为3%~7%。而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已得到快速发展,各医疗机构也逐步重视睡眠障碍的诊疗,目前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首的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设立睡眠医学科和睡眠障碍诊治门诊。大众如果在“阳康”后,睡眠障碍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伴有焦虑等情绪问题时,通过自身调节效果不明显者,可以填写ESS嗜睡量表筛查等方式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去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的工作人员介绍:“全民睡眠公益系列活动不仅仅在睡眠日当天开展,我们会把睡眠科普持续做下去,形式也会更多样化,有睡眠问题公益在线筛查、专家义诊、在线科普讲座、患者沙龙等等,当然,《罕见的梦》公益画展也将踏上世界巡展之路。”
韩芳表示,睡眠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改善免疫系统和心情,同时也有助于大脑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失眠、疲劳、焦虑、抑郁等问题,并可能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他强调,世界睡眠日的目标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在这一天,世界各地会开展包括发放睡眠健康信息、举办讲座义诊、组织社区活动等一系列与睡眠相关的活动和宣传,让更多民众关注和了解睡眠健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