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见证:“新时代雷锋”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5 08:30

今天(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24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青年志愿者群体为主要写作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中国》,近日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我采访数百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共同的心声。而我以文学志愿者的身份,历时四年时间走遍全国十多个省份,只为这些争做时代先锋的青年志愿者画群像。”《青春中国》作者、80后报告文学作家曾散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自掏腰包走遍十多个省份

20余万字的《青春中国》,创作缘起于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在曾散看来,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群体,是大好青年群体的缩影。他们让他肃然起敬,也更加坚定了为他们书写的决心。2017年,曾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习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他利用周末时间采访了几位结束西部支教服务后回到清华大学读研的学生,并通过她们的介绍,认识了还在西部服务的其他志愿者。就这样,曾散将收集到的四五十名志愿者的信息资料列成了一个长长的采访计划表。

报告文学《青春中国》作者曾散(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第二中学采访支教老师辛忠起

2018年到2019年这两年时间,曾散前往新疆、西藏、青海、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甘肃、宁夏、河北、湖北、北京、内蒙古以及湖南省内等省区市采访,行程几万公里。他自掏腰包,不断地从他居住生活的城市长沙出发,前往一个个陌生的、偏远的地方。

曾散还记得,他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新疆且末县这个被称为“天边的小城”。为了节省开支,他从库尔勒市乘坐大巴车17个小时,途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终到达了且末县,见到了在此支教的保定学院毕业生辛忠起、侯朝茹、李桂枝、庞胜利。他们像一株株红柳,在这个只有10多万人口的沙漠县城扎根坚守23年时间。除了支教,就是植树,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逼退了5000多米。

“采访中,我身体最痛苦的一次是在西藏南木林县,这里平均海拔4400多米。我背着行李刚到那里走了12000多步,就感觉头痛欲裂。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吃不下饭,躺倒了迷迷糊糊睡觉。”曾散告诉北青报记者,睡了三天,他的身体才好些。紧接着,他采访了在此支教的岳刚、徐建旺、王俊娟、杨俊良。他们刚到藏区时,败给了语言,发狠学了藏语,这才扎下根来。

曾散(左2)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第一中学采访岳刚等支教老师

就是这次采访,曾散了解到:有一年,志愿者徐建旺回河北老家探亲,却发现父母病倒了。他的整个假期,几乎都在医院度过。那是徐建旺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他站在医院的走廊上,隔着门望着病床上的老人,眼泪流个不停。但收假的前两个晚上,他把写好的辞职信撕了个粉碎,又默默地准备好了回学校的背包。

“南木林”藏语的意思是“胜利”。曾散问及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扎根边疆教书育人时,徐建旺等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理想”。

写得最吃力的一本书

“四年下来,我采访了数百名志愿者,加上他们的亲友,将近一千人。十多个笔记簿被我写得密密麻麻,还有几千分钟的手机通话录音。写作的时候,面对一些同质化的故事内容我会有所取舍:突出典型,舍弃对一部分同类型志愿者的描述。全景式写群像,要注意平衡,加大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志愿者的刻画描摹。”曾散说。

在他笔下,有贵州铜仁职业学院毕业生安文忠。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青林苗族彝族乡农业服务中心后,安文忠在网上下载种草养畜致富的视频,做好牧草种植的幻灯片,教村民们种植牧草——仅两年多时间,全乡种植鸭茅草、黑麦草、皇竹草共计1万多亩。赚到钱的老乡,还购买了拖拉机,农用车。安文忠还教村民们种植猕猴桃,到现在全乡推广种植猕猴桃1000多亩,这成了当地村民的发财致富术。

在他笔下,有2003年北京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莫锋。老家广东清远的莫锋毕业时赶上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全国。对此,他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待遇,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在旗卫生防疫站担任站长助理,分管传染病、计划免疫和地方病工作。他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天气,骑摩托车100多公里,挨家挨户给农牧民接种疫苗;他还编写“卫生防疫杂志”发给每个防疫员。

在他笔下,还有贵州三都县普安镇阳基村一位40岁的农妇莫娘。莫娘以前是个“不懂客家话,不识字、不会算数”、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妇女。如今逢人就忍不住“炫耀”一番:“我喂的猪现在都不会生病了,果子也不会没熟就烂掉……”不仅如此,莫娘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每天都会熟练地发微信朋友圈,把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出来。这一切改变,都发生在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班之后。

曾散介绍,《青春中国》是他近些年来创作时间跨度最长,也写得最吃力的一本书。从 2018 年动笔到出版,足足用了五年时间。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曾散(右一)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青林乡采访支农志愿者安文忠(右二)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我采访数百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共同的心声。”曾散认为,这些志愿者是新时代的雷锋,他们将青春奉献给西部,薪火相传地践行雷锋精神。“我从他们看到了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曾散坦言,这四年时间里,从最开始的新鲜、兴奋,到真正见证和走入西部志愿者日常后的沉重、感动,他也在这场绕行大西部的行走里得到了洗礼。“正如从湖北到贵州绥阳县支医然后扎根下来的志愿者黄贵军跟我说的‘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我觉得这种‘氧化’一如我们在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人生路口,是选择‘躺平’浑浑噩噩的青春,还是选择奋斗轰轰烈烈的青春?我们当然都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在自己的选择里到达不同的人生高度和维度。”在曾散看来,这些年轻而热血的志愿者,如此平凡又如此绚烂、如此简单又如此高尚——他们怀着青春的梦想,又将梦想在辽阔的西部土地上照进了现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大学生用AI打造特展 致敬奋斗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青春追求
人民日报 2024-07-03
北师大举办“传雷锋精神,志愿卅载至”青年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从城市走向农村 做一辈子忘不了的事
中国青年报 2024-02-06
雪域高原上有一种热烈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 2023-12-13
亲和的“小青荷”,以志愿写青春
新华网 2023-10-07
三万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陆续启程 奔赴西部和基层地区开展志愿服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01
志愿达人邓可:累计志愿时长977小时 做志愿者要有持续的激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