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罗新×蒋方舟×易小荷: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6 11:00

2021年,资深媒体人易小荷回到故乡自贡,在家乡的陌生小镇,待了整整一年。她在这里采访近百位当地居民,与无数人做朋友,如潜水员般,打捞出十二位女性挣扎求生的故事。远离喧嚣的大城市和社交圈,易小荷和她们一起,活着,并且完成了这本书《盐镇》。

《盐镇》甫一问世,便得到了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等诸多媒体人、学者、作家的推荐。上市后,便迅速登上当当纪实文学新书榜第一,并持续蝉联。知名媒体人伊险峰在读后感慨道:“它蕴含的丰富性必将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评论人张敞则说,“易小荷可以凭借《盐镇》居于最好的非虚构作家的行列,而不必有一丝愧色。”贾行家、桑格格、连清川、侯虹斌等学者作家,在看完后,也都交口称赞。

“在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2月12日,易小荷与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蒋方舟一起来到PAGEONE书店(五道口店),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聊了聊乡镇女性的情感、生活与命运。她们以肉身与命运相搏的故事,也带给我们一个知之甚少的底层中国。

易小荷:我只想让她们,被听见,被看见

主持人蒋方舟首先开场:“过年之后来谈论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许多人许久没有过年回家了,今年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我回到了故乡,我常常发现小镇的人非常擅长用最漫不经心的口吻说最耸人听闻的故事。有一句话叫,小城故事多,但王安忆有另一句话,叫城市无故事。城市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小镇和小城是不一样的。这是否是易老师回到家乡的原因?”

易小荷回答道:“回到故乡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媒体人的自觉。我在做媒体的时候其实就写过很多这种边缘的、卑微的人。有部分原因也是方舟所说的,上海、北京、纽约这些大城市的故事是千篇一律的,而且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但是却又四万个乡镇,而这里的故事才是我们知之甚少的、更广阔的真实中国。”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

而这样的小镇没有地方志,也没有成文的大事记,更无任何关乎女性的记载。她们默默无闻,终其一生被人忽略、被人遗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她们如何存在、如何生活。

易小荷的写作以媒体人的自觉和良心揭开了这个被遗忘的世界的一角。

在镇上的一年多,她和数百人聊过,请她们吃饭,参加她们的婚宴坝坝宴,看她们做葬礼的道场,甚至和她们一起去请仙婆,尽一切的可能成为她们当中的一员,感受她们的感受,并从中“打捞”出来十二位女性的故事作为切口:90岁的陈婆婆(1932年)、63岁的王大孃(1959年)、59岁的钟传英(1963年)、50岁的童慧(1972年)、40岁的黄茜(1981年)、37岁的曾庆梅(1985年)、35岁的梁晓清(1985年)、35岁的陈秀娥(1987年)、26岁的詹小群(1996年)、17岁的黄欣怡(2005年)。

小镇女人的生活如同蜿蜒流过古镇数十百千万年的釜溪河,在外来人看来,河流平平无奇,但居于其岸边的仙市人,自然知道它的潮汐、枯竭和洪流。

易小荷用她的深度调查与书写,为我们勾勒出小镇女人命运的潮汐,在她朴素又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激荡出令人震撼的能量。她们的生活细节几乎涵盖了几十年以来整个小镇的历史,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在写作完成后,易小荷感慨自己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心力,因为写下这些竟是如此费力。

第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与命运的佳作

十年前梁鸿以《在梁庄》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殇,十年后易小荷的《盐镇》则以更敏锐的性别之眼捕捉到巨大社会转型中,小镇女性们的彷徨与愤怒。

从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到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90老妪,易小荷的写作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十个章节,以年龄串联为降序,以时代更新则是升序。

女人们凭着求生本能与苦难生活的拮抗里,散发出独属于女性的坚韧,也抖落出城乡、阶级、性别、地域、代际的种种落差。

李海鹏说,这是一份直指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扎实证词。历史学家罗新则评论道:“就算太史公再世,也不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罗新认为,我们今天的历史和传统的历史已经不一样了,过去的历史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们在权威的认可下制造历史。而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历史了。我们今天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不是统治者的历史,不是有权力的人的历史,我们要想跟自已有关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易小荷这样的作家写的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这种人的历史,不管我们有没有权势,有没有豪华的生活。而且在我们这种人里还有很多被视而不见的人,无关紧要的人,比如盐镇的十二个女人们。所以当我们把我们的情感、眼光放到这些人的身上的时候,我们的历史真正的可能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易小荷和司马迁一样做了很伟大的事情。

在《盐镇》前言里,易小荷写道:“贫困始终是古镇女性必须时刻抗争的敌人,而伴随贫困的是见识的狭窄和环境的逼仄,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来自家庭男性成员的欺压和剥削。婚姻和贫困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的双重绞索。”

许多人在读完《盐镇》后都无法不感慨乡镇女性生活之苦,但易小荷却转笔写道:“吃苦是仙市人生活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跌宕起伏的生活反而真实。”

咸苦的人生已成了她们的日常,就像选择晴天走路,落雨打伞。女人,活着。书里的王大孃在谈论自己几次被强迫流产的经历时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年月;经历了时代风云变换的九十岁老妪对于自己的人生只是摆摆手说,“都记不清了,没啥子。”

这些“记不清”或“没啥子”的命运之苦在易小荷深度的共情里被挖掘和记录下来,如同藏在时光岁月的褶皱里的“盐”。但一粒盐巴就可以把一个人“放咸”。

一个我们身边的、你知之甚少的底层中国

女性的故事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故事,这也是一本“乡下人的哀歌”。

罗新老师认为:“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女作者写一堆很边缘的女性,但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这本书当作是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关注我们都视而不见的人的写作。这里面男性有男性的问题、女性有女性的问题,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

周云蓬老师也用自己的经历分享道:“这本书讲的故事表面上是性别的问题,但本质上是文明和愚昧的问题。作为弱者要自保,首先就要去一个更文明的地方生活。”

新旧交替与城乡变换的现代化过程剧烈地反映在这些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上。这些故事里夹杂着财富、梦想、机会,也有着走失、欺诈、自我与亲情的沦丧。

在《白鹭飞走了》这章,黄茜讲述自己第一次离开小镇去到重庆上学的经历,“晕得天旋地转的时候,车子进入隧道,噪音陡然隐匿,光线昏暗,洞穴一茬接一茬,就像俯着身子干活久了起猛的瞬间,引发不辨方向的眩晕。”

这种“眩晕”体现在书中每个从小镇跨入大城市的女性身上,就像这章的标题“白鹭飞走了”所写的一样——故乡已经远离,城市却无法落脚。

易小荷说:“看一个地方的女人,老人,动物,就能打开一个切口,了解到那里真正的内核。”易小荷不吝啬于对这些弱者的书写,在这里的每一个婚姻和家庭的故事里,你都能看到最地道的底层中国。

女性视角的书写呈现出不一样的小镇生活的图景。正如梁鸿所说,小镇中的每一个女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四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这样的小镇特别适合作为一个样本,用于管窥更为广阔的真实中国的样貌。

这个世界只有爱和怜悯不会被取代

在分享会的最后,观众朋友提问道:“对于读者而言,我们阅读这样的书的意义感是什么吗?除了了解他人的苦难,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吗?”

罗新老师认为:“我们在阅读《盐镇》时,其实在阅读的是真正的历史,属于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保持关注。”蒋方舟老师则说:“这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他人的痛苦的问题。虽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过去三年这种无能为力感,以及对他人痛苦的逃避是我们常见的情绪。我们现在常常感慨自己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但人不是机器。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人的痛苦这个问题上。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能够确认自己是人的方式。”

易小荷老师则用自己写作的初衷勉励读者:“这不是一本女性向男性挑战的书,而是只要对人类怀有善意,怀有同理心,或者关心他人命运的人就会看的书。最近一直在讨论人工智慧会不会取代作家,但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爱和怜悯是不会被取代的。”

在分享会的最后,蒋方舟总结道:“一个作家最简单的使命,首先是要找到什么是你的人民。你的人民不是你追随的网红,不是你向往的权力,不是你每天在一起的酒肉朋友,你的人民是一种能够跟你共享生命体验、生命痛感的人。作家的任务就是找到他们,然后去记录他们,和他们一起发声。”

《盐镇》易小荷著 新星出版社 2023年2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西南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两个中国——城市的,和乡镇的。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愤怒的女性”的书,与约翰·斯坦贝克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一样:触及生活苦难的深处,抱以巨大的怜悯,爱,还有对不公正、对不平等的愤怒。易小荷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感慨“命运”是浅薄的,女性愤怒的指向清晰。

无论是国民性的挖掘,还是性别意识的自觉,易小荷似乎承继了民国一脉,这本书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带给我的震动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

——知名媒体人、作家 伊险峰

《盐镇》对于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度过漫长时光的关注,及其质感丰富从容不迫,都令人想起最好的女性作家们。同时它也是唤醒我们关于“严肃”一词的记忆的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关于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一份扎实的证词。它的内容和质量,都让人不仅意识到女性多么令人同情,还意识到她们多么令人尊敬。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十二个女性的人生,照亮小镇所有的后街,成就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颂歌。纵然太史公复生,也不见得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易小荷的《盐镇》读起来鲜明、真实、富于质感。小镇中的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命运经历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在此意义上,小镇、小镇上每一器物和每一个个人都拥有了极为动人的存在感和历史感。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作家  梁鸿

多谢小荷的敏锐与深情,这些总被淹没、忽略的故事才来到我们眼前。古镇上的悲喜命运,令我感慨不已。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许知远

阅读《盐镇》,感受盐浸入创口的切肤之痛;虽写女人,却道出底层民众的惨淡人生;结构性困境隐约可见:贫穷,病痛,暴力、懦弱,无奈,冷漠,麻木的根源所在。一个心怀悲悯的媒体人,如此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文/盐镇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小中风你不能不了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对谈|“人在人里,水在水里”男性女性都是人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生活|20位风格鲜明的女性作者 20个光彩各异的人生片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举办新荷NEWHER·女性电影单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作为艺术家,她们无需女性标签
北青艺评 2024-02-03
谁说成熟女人不需要新年的仪式感?她们的节日穿搭要注意以下几点
时尚无关年龄 2023-12-31
“故事海”中的女人们——读《海飞自选集》
新民晚报 2023-08-24
专栏|《盐镇》的人物与盐镇的气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