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民乐艺术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王惠然逝世,享年88岁。
王惠然,浙江镇海人,1936年生于上海,曾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指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柳琴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他一生致力于民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作、演奏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乐艺术作品,培养影响了众多民乐艺术人才,改良、创新了柳琴等民族弹拨乐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说起民乐艺术家王惠然的名字,也许不一定家喻户晓,但他首创首演的《彝族舞曲》《春到沂河》人们却耳熟能详,在艺术舞台上可谓是久演不衰、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其在我国琵琶、柳琴音乐史上的艺术贡献有着浓重的一笔,成为中国民族器乐具有深远影响和时代印记的标志。其中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荣获2013年第二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作品奖。他研制的四弦高音柳琴1988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鉴于他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传承发展所做的贡献,200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特向他颁发“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
“王惠然先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系密切,曾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柳琴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是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荣誉获得者,获第八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教育家等荣誉和称号。他一生孜孜以求,其有关创作的名言‘好听好唱好记’之 ‘三好’,以及‘动听动人动心’之‘三动’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王惠然先生的离去,是民乐界的巨大损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民乐演奏家吴玉霞对王惠然的离世深表遗憾,“60余年从艺生涯,王惠然先生始终如一深入民间。他的作品突出中国神韵、民族气息、地域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强调艺术的本真,在演奏技术、乐器改良、教学实践等方面,为柳琴艺术开阔了在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学科视野,使柳琴不仅成为民族乐器独奏舞台的重要一员,还走向了世界艺术舞台。先生以琴为伴、丝竹悠扬,一生致力于民族器乐的挖掘整理、保护研发。以虔诚的心态,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他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对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热爱。”
民乐演奏家方锦龙也发文悼念:“泣别恩师王惠然先生,万分悲痛!您的教诲,学生永铭于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