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戴在孩子手腕上一寸见方的智能手表,因功能实用、趣味性强广受青睐。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处于持续扩张状态,预计2023年将突破200亿元规模。与此同时,儿童智能手表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引发关注。在满足定位、通话等需要的同时,不少家长反映,儿童“手腕上的安全”亟待守护。(2月7日《工人日报》)
记得小时候,没钱买手表,就用笔在手腕上画表。时代在发展,给孩子买一块仅仅用于计时的普通手表,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不算是一件难事。因此,“手腕画表”也逐渐成为了往事,被写入了故事。而在技术推动下,儿童手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儿童智能手表的出现顺理成章。
不仅是形态,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家长给孩子买智能手表,更看中的是好语音、能视频、可精准确定位置,现在的儿童智能发表,功能远远超出了家长的需求。不少儿童智能手表预装了聊天、故事、音乐、作业、钱包等多种应用程序,有的还内置了视频软件,更像是“戴在孩子手腕上,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
一开始,手表用来计时,手机解决联系距离,都是给人省时的,现在的智能手机,却在帮助人耗时。当然,我们可以说,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都是工具,怎么用是人的问题。可是,成年人面对智能手机诱惑,都无法做到克制和节制,又怎么能对孩子提出奢望?而种种冗余的功能,真是孩子需要、家长期望吗?
除了功能冗余,还有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问题。广西南宁有位家长就反映,孩子在自己不知情时通过儿童智能手表消费了从19.9元到398元不等的多笔订单。想来这也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而侵犯隐私,同样具有一定普遍性。有测试显示,某款销售量达到“10万+”的儿童智能手表,由于操作系统老旧,没有任何权限要求,恶意程序可以在儿童和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松植入,轻易获取孩子的隐私信息。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17.11%的消费者遇到过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
问题像根刺,实实在在影响到儿童成长成才。儿童的认知能力、危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这个责任还得大人担起来。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不能一买了之,得看看给孩子买的智能手表都装了什么程序,平时孩子是怎么使用的。针对儿童的电子产品,在审核监管方面也得从严从细,既要在产品出厂、销售环节加大质量抽查力度,更要加强对相关平台运营过程的监管。2022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缓解。
更值得深思的,其实还是市场伦理。儿童智能手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成人化,一些本该成年人使用的功能,一些连成年人手机都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移植到了儿童智能手机上面。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贴着技术进步的标签。其实,把功能冗余当成卖点,不独发生在儿童智能手表手上,这是市场之痼疾。明明没有什么用,甚至可能“有毒”,却被夸大式宣传、选择性吹嘘。其根源在于,忽视了用户核心需求,偏离了市场底层走向。
儿童“手腕上的安全”真不是小事。类似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问题,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市场正常发展。调查显示,近六成消费者选购儿童智能手表,目的在于方便联系孩子和确认孩子位置,担心功能复杂、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消费者占比超四成。可见,一旦套路多了,路只会越走越窄。
文/毛建国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