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展览|和田美物:千年丝路,幸毋相忘
北青艺评
2023-02-04
+ 关注

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围绕和田美玉、于阗乐舞、文字文书、贸易交通等详实史料和220余件文物,讲述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的主题。展览中的一件文物(图片) 恰如其分地串起了这个主线。

这就是精绝故地曾出土的一支木简,上书:“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

和田古称于阗,中国玉石之路的起点。于阗玉作为顶级玉料,在商周时期就沿着玉石之路向东输入中原,成为宫廷玉器的主要材料,甚至成为走进中原王朝的礼制核心。于阗美玉也是人们互相赠送表达情意的最佳礼物,木简上提到的“琅玕”就是于阗美玉。

我们可以想象这是恋人之间传情达意的信物,也可以想象是友人们互相馈赠的礼品。中原王朝在新疆的屯田始于汉代,内地的官员士兵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战时打仗,闲时耕种,和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情谊,以美玉相赠也是极有可能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就是美玉做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域所献之宝。遥想月光皎洁,边塞荒凉,将士们和当地百姓欢聚,即将投身战场驱赶来犯之敌,分别在即,缓缓托出美玉相赠,并殷殷叮嘱:“幸勿相忘。”月光下的美玉,闪着温润的光泽,玉之莹润与人情之美,令人不胜向往。而这又何尝不是边疆民族对祖国一往情深、永不相忘的寄托和象征呢?

于阗古国存续长达1238年,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对内地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于阗画派”以刚直与柔美的线条结合为主要特色。唐代入居长安的于阗画家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把屈铁盘丝的“铁线描”和凹凸晕染法传入汉地,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流传到内地,融入到中国绘画的洪流中。

今天和田地区唐代佛寺出土的壁画中,还能找到于阗画派的一些早期迹象。展览的视频和展墙上,一幅壁画颇为吸引人,这就是出土于丹丹乌里克的壁画,被誉为“西域的蒙娜丽莎”。这幅壁画用屈铁线勾勒轮廓,圆润的脸颊,灵动的神态,嘴边微微浮起笑容,神秘的眼神似乎在眺望远方,令观者不禁遐思:她是在眺望遥远的中原古国吗,是仰慕中华风貌吗?正是于阗艺术与中原画派的“幸毋相忘”,相互借鉴、融合,折射出了魏晋、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汉唐盛世的艺术风貌。

书仪是供人们写作书信时参考的文范。展出的一件和田出土的书仪文书,虽然已有破损,细细看来,依稀可以看出“九月季秋 无射 渐冷 十月孟冬 应种 薄寒”等字样,这应该是记录十二个月不同时段气候与古代的定音方法即十二律的对应。

据介绍,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于阗、精绝等国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西域诸城郭纷纷“遣子入侍”,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返回后仿照中原制度进行改革。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文字之一。在于阗出现这件书仪,说明唐人重书仪的风气已经传到了于阗。这种书仪的寒暄用语,通常置于书信开头,不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于阗人通过书信与家人或远在中原的友人传情达意、互致问候,“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何尝没有表达“幸毋相忘”的殷殷之情呢。

于阗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于阗从丝路走来,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展墙上一幅和田地区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的东国公主传丝木板画,生动阐释了于阗作为西域丝绸之乡的历史起源。

传说,大唐的公主下嫁于阗国时,决定把丝绸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她知道皇帝的护卫不敢搜她的身,就把蚕种秘密藏在凤冠里带到了于阗。从此于阗开始了种桑养蚕并纺织丝绸。画面上,左边的侍女用手指着身份高贵的美丽女子的头顶,似乎暗示这里就隐藏着重大秘密。于阗是佛教东传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于阗人将她誉为“传丝公主”,并奉为神明来祭祀。

这块木板画(印刷品)是斯坦因在于阗地区一个小寺院里发现并窃取的文物之一,原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里,对这幅木板画的来龙去脉有详细介绍。发现尼雅遗址的匈牙利籍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认为,这些木板画和其他后来发现的物品一样,都是虔诚的信徒还愿的供品。他在靠近基座的地板上、角落里,还发现了几把古老的扫帚。最后在这里侍奉神灵的人,一定曾用它们清扫过这些圣物上的灰尘。毫无疑问,于阗人把“传丝公主”奉为神明来祭祀膜拜,不正是感念她的恩泽,不正是这位中原公主和她的子民“幸毋相忘”的象征吗?而这些不起眼、似乎毫无价值的扫帚,将这座小寺庙香火萦绕的最后时光,鲜活地展现在来访者眼前,唤起人们对这个千年佛国的悠长思绪。

最后说一说本次展览的C位展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复制品)。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其中一人臂上绑着色彩鲜艳的织锦,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当初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同聚”是吉利的天象,表达了汉晋时期天象占星术和祈求强盛吉利的思想意识。

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而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代表当时丝绸织造的顶级水平。汉晋时期,我国赠送外国君主、使节,赏赐国内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主要礼品都以丝绸为主。因此,专家推测墓主人是当地首领或者较高的级别将领,在他进入另一个世界时候,仍紧紧绑在臂上,作为来生庇护,并祝愿中原古国吉祥繁荣。这,表达了墓主人心向中原、“幸毋相忘”的深挚情感,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千年的民族交融。

文并摄影|秦雪岭

编辑/史祎

相关阅读
让“三杆文化大旗”飘扬昆仑山
新疆日报 2024-10-24
历史|让文物说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历史文化》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30
写作|樊锦诗: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作家联盟 2024-06-14
阵阵驼铃声,煌煌丝路展
将行 2024-03-31
西亚三展齐聚故宫午门:跨越千山万水,唯求共同繁荣
将行 2024-02-08
上戏教师隐居乡村研究植物染工艺 用植物染出千年前“中国色”
解放日报 2023-12-21
北京援疆助力新疆和田成立4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机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0
文史丨​​荣新江:​再访两德统一后的柏林“吐鲁番收集品”
文史知识 2023-07-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