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20年来硅谷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短短三个月内,至少10万名互联网科技从业者遭遇了裁员。
今年2月,随着最新财报季展开,Meta、谷歌、亚马逊等一众科技巨头给出“壮士断腕”的方案。一方面,他们在财报中承认了运营成本的失控,并为大规模裁员“流下眼泪”;另一方面,他们宣称“重塑”已经开始,未来依旧光明。
没有人希望“科网泡沫”重演,但寒潮的影响还在持续。行业专家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称,“裁员寒潮”的背后,是科技公司近年来的创新力疲弱,同时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宏观环境挑战接踵而至,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更加关注路径选择和提升供应链韧性。
“断腕求生”
根据公开信息,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数百家带有互联网和科技性质的“新经济”公司计划了裁员。初步统计显示,仅前20大公司就已公布累计涉10万人的裁员计划,其中多数公司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也就是硅谷地带,其他公司则来自美国波士顿、荷兰等地区。随着2月财报季拉开序幕,多家科技公司进一步对外解释了裁员原因,称这是为了谋求更有效率的发展。
对于最新披露的财报,人们加强了对“运营利润率”的关注,这个指标紧扣人力资源成本。三年来,通过激进的招聘计划,科技公司营造了一种“表面繁荣”的景象,如今要为此纠偏,则需重新规划人力成本支出。
2022年遭遇华尔街抛弃的Meta,在这场行动中打头阵。2月1日,Meta交出关于去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向投资者称,大规模裁员计划预计在今年一季度落实成效。该公司股价应声而起,在2月2日急升23.3%。
从2020年至2022年,Meta经历了激进的扩张,三项主要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第一项人力成本上,该公司雇员总数从2019年底的44942人增加至2022年底的86400人,接近增长100%。相应地,G&A(一般及行政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从9%上升至最高12%。
与此同时,Meta醉心于“元宇宙”计划,并希望让这项新业务像其社交网络一般“开天辟地”,这持续推动研发支出激增;到了2022年第三季度,由于互联网隐私新政增加了广告困难、叠加宏观经济下行,Meta的销售成本压力也进一步增大。
以上三项支出,迫使Meta的运营利润率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46%持续下跌,在2022年第三季度跌至仅20%水平。出于对该公司“开源节流”能力的怀疑,资本市场大规模抛售Meta的股票,令其股价在2022年的前10个月内一度蒸发约80%。
Meta需要调整发展策略,第一步便从节省人力成本入手。2022年11月,Meta宣布将裁员约13%,涉及1.1万人,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震惊整个科技圈。
历经这轮惨痛的裁员后,Meta声称将继续调整业务策略。2月1日,扎克伯格和新上任的首席财务官Susan Li向投资者表示,2023年将以“效率”为主题。他们承诺,裁员将在第一季度内落实,而进一步公司重塑计划则包括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精简队伍,提升自动化水平,并砍去效益不佳的项目。
不限于Meta,大型科技公司都在通过裁员来改善报表。2月2日披露最新财报的谷歌,营业利润率进一步跌至24%,是两年来最低水平。该公司已在1月20日宣布将裁员1.2万人,相当于公司总人力的6%。在2021年底拥有员工160.8万人的亚马逊,也在2月2日披露的财报中披露,2022年内该公司共计裁员6.7万人。
其他巨头方面,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微软在1月18日宣布将裁员1万人,Salesforce、飞利浦、思科、SAP、Uber、PayPal等也纷纷减员。
根据layoffs.fyi网站的统计,仅裁员人数最多的前20大公司,已公布累计涉及逾10万人的裁员计划,其中多数公司裁员比例为2%至14%。裁员岗位涉及了从前台到后台各种不同业务的板块,而新晋招聘也广泛被“冻结”了。
科技竞争加剧
实际上,裁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为什么科技公司的收入增长赶不上扩张速度呢?人们就此发现,科技行业竞争加剧,相关公司也正面临创新力疲弱的困境。行业分析认为,科技公司应当加强技术路径竞争力、警惕激进的扩张策略,并防范下行宏观环境带来的政策挤压。
很多人都觉察到,近20年来,科技巨头们的产品创举越来越让人失望。谋求转型“元宇宙”的Meta,至今将98%的收入依赖于社交型App,互联网广告的收入模式显得过时且单一;谷歌的盈利支柱,依然是搜索引擎和长视频网站,旗下自动驾驶初创投资Waymo被大股东TCI抨击和叫停;亚马逊引以为豪的“增长引擎”云服务,已经是成立于16年前的红海产品,而该公司曾一时轰动的电子书、智能音箱等设备,如今正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以上情形,距离人们对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期望相距甚远。为何被赋予厚望的科技龙头屡次创新、又屡次失败呢?
在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上述情形时,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原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研究员杨建文给出三点原因,其中既有市场原因、也有环境因素。
首先,科技产业的竞争仍在白热化,围绕技术路径的竞争愈发具有决定性作用。杨建文以半导体技术举例,指出美、日两国在上世纪信息革命过程中,日方坚持模拟技术、美方坚持数字技术,最终后者推出突破性产品、取得市场优势份额,为此后长达几十年的胜出铺垫了道路。这也是当今科技公司常见的竞争模式,选择“错误路径”的一方最终会人才外流、资产萎缩,竞争格局十分残酷。
从2022年持续至今的科技行业下行,也发生在另两大背景下。一是经济预期的过度膨胀,大有上一次“科网泡沫”的影子。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互联网启动了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新商业模式打开了想象空间,风投资本迅速炒作,公司机构盲目扩张,盈利预期持续高企。随后,美联储连续加息、资金成本激增,少数科技公司资金断链迅速形成寒蝉效应,广泛蔓延到整个科网领域,创新项目“断粮”、技术专家和程序员大批失业。2022年,美联储时隔多年再次释出的连续加息,又一次戳破了部分科技企业的预期“泡沫”,同时形成了行业的扩散效应。
另一方面,杨建文又指出,宏观环境的政策挤压,“全球市场格局和产业格局都在出现变化和调整,科学研究和科技企业同样如此”。回顾近年来集中在欧美国家的国际科技监管消息,无论是互联网抑或硬科技领域,都面临着更强的政治和政策干预。“如果科技应用和产业发展的环节出现脱落,资金回流和盈利前景就会成为泡影。”杨建文因此预测称,科技产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构性兴衰。
科技公司如何才能“熬”过寒冬?杨建文也给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看准方向,保持定力,科技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战略不能放松;二是把握节奏,扎实推进,千万不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路径选择方面则应借鉴他山之石、吸取他人教训;三是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优势。
裁员影响漫漫
残酷的裁员潮,可能成为一个历史拐点。有求职者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科技产业多年来塑造的文化形象,正面临质疑。此外,2月2日,美联储宣布再一次加息,不仅继续增加了科技产业的资金成本压力,也可能加剧本轮裁员对未来经济恶化的影响。
将在今年夏季从埃默里大学毕业的数学系研究生王小姐,本想在科技领域求职。她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硅谷本次大裁员,令她和身边同学均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职业规划转变。
第一方面,是对科技产业波动性的质疑。“从2020年开始,硅谷的工作机会一直是井喷式,如今却一夜急冻,这不能不让人觉得行业缺乏稳定性。”她表示硅谷多家大公司、明星公司的招聘人数在三年里增长50%甚或翻倍,去年夏天也毫无减员迹象,但在短期内裁员、倒闭的消息却接连不断。数据显示,如果把过去三年内雇员峰值和2019年底数据相比,亚马逊最高人力规模曾扩张103.3%、微软扩张53.5%、特斯拉扩张106.9%、Meta扩张94.3%。
第二方面,是对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隐忧。“以前硅谷给人的印象是,不仅工作挑战性强,而且工作氛围好,这包括工作时长和地点灵活,办公室关系上人性化、人情味也比较浓郁。”王小姐指出,通过本次裁员,她预计硅谷工作的压力会较以往更大,也了解到裁员上缺乏人性化的一面。
此外,美联储加息不停歇,持续增加科技产业头顶的阴云。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从2022年以来,累计加息已达450个基点。本轮加息周期期间,科技产业多年累积的繁荣景象受到打击,率先于其他行业进入下行,如果未来的宏观经济失去韧性,科技复苏将更增难度。
美国将实现“软着陆”还是衰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于本次加息后依然坚称,将同时实现通胀遏制和经济增长,但诸多宏观经济分析师认为,由于美联储赖以做决定的就业数字等依据具有滞后性,也许会让美国经济在未来某一刻站在浪尖最脆弱的地方。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