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在城市更新条例和节水条例立法中,市、区人大代表走进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台基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征集群众意见建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为了充分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广泛汇集群众智慧、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从2019年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涉及千家万户的议题都请千家万户参与、听千家万户意见”的理念,组织全市万余名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形成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工作机制,代表与百姓面对面已成常态。自启动以来,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接诉即办、城市更新等多项涉及广大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监督议题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活动。从立法到监督,用脚步丈量民生,这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实践。“万名代表下基层”已成为北京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张“金名片”,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
首次实践
1.2万余名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听建议
“厨余垃圾投绿桶,有害垃圾投红桶,可回收的投蓝桶,其他垃圾投灰桶”,垃圾分类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有事就打12345”,一个热线成为“民之所倚”,亦成守住民心的北京方案;老旧小区也引进了物业服务,老楼装不装电梯由业主来表决,小区环境更是焕然一新……这是民之所向,更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所期待的。过去五年来,他们正不断用自己的脚步为增进民生福祉奔走鼓呼。
如何真正做到把老百姓的声音贯穿落实到代表履职的全过程?如何有效推动在人大立法、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关于这些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在探索。2019年8月,围绕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市人大常委会就修订《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尝试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由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各区人大常委会具体负责,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面向群众宣讲政策法规、开展民意调查,就修订条例征求意见建议。1.2万余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到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宣讲条例修订情况,听取24万余名群众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建议。
这是“万名代表下基层”的首次实践,一条条来自人民群众的“鲜活”意见建议通过人大代表反馈给立法机关研究吸纳。条例落地后,相关部门出台配套制度性文件80余项,有效推动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如今,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98%以上。
增进实效
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
这项制度在京华大地上不断推行开来。在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立法中,万名代表深入家站集中听取群众立法意见。围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执法检查,各级代表聚焦“身边周边路边”开展检查、联系群众,让民意民智贯彻检查全过程,形成“万名代表查三边”调研检查机制。在城市更新条例和节水条例立法工作中,1.4万多名代表到家站听取7万多名群众1.7万余条意见;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1.5万多名代表到家站听取群众相关“吐槽”1159场次,收集群众调查问卷69106份,涉及具体意见建议10926条。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人大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要求。听“槽点”,听想法,听建议,代表接续走进基层,从问需于民、汇集民智,再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万名代表下基层”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这种多层次、全过程的征求意见,群众诉求充分反映到立法机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王爱声表示,“除了收集意见,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有效的互动,让群众更加了解立法意图和立法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法治认同感。”
借此,群众越来越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众多来自基层老百姓的“民声”被写进了法条,成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金钥匙”。这一制度也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北京“金名片”,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市委的充分肯定。
完善平台
“家、站、点”成民意直通车
与百姓的距离如何拉得更近?如何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如何真正打造制度宣传站、民意反馈窗、群众连心桥?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也成为代表下基层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家、站、点”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双“下沉”。立足于“全覆盖建好家站”,推动347个代表之家、2826个代表联络站“落点落图”,实现街乡社区的全覆盖。立足于“常态化用好家站”,建立“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机制。各级代表每月带着市、区人大立法监督等议题“进站”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每季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充电、提升能力,每年带着履职成绩单向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述职,实现“代表有活动、家站有活力、履职有规范”。
学习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法,在全市建立第一批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就住房租赁条例等法规草案征集意见建议,使来自基层的声音直接进入立法决策。此举充分发挥了“点”的代表性和专业性,增进了人大工作接地气的广度、察民情的深度、聚民智的精度、惠民生的力度。
在线参与
人大“总在线”履职“不打烊”
调查问卷、网络留言等方式,可在线一键发送想法和建议,甚至可以“云吐槽”,越来越多线上参与方式以其高度的便利性,在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其实效: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等立法,以书面寄发、网上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征求代表和群众意见,吸引了2.7万多人次参与。围绕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立法,在起草阶段征求了120多家单位意见;在审议阶段通过“万名代表下基层”、代表家站、网站、新媒体等征求意见,面对面听取6.6万多群众意见,吸纳建议近万条;在执法检查阶段,再次到代表家站听取各方意见。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吸收代表参加专班起草,通过问卷调查征求1.1万多名各级代表意见,140多万群众参与网上民意调查。反食品浪费立法中,以“人人反浪费、大家定规矩”为主题宣传发动群众,两次组织线上调查,代表近1.1万人、群众近150万人参与。
为了畅通民意沟通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也在持续抓好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让人大“总在线”、履职“不打烊”,包括完善视频会议系统、上线执法检查“随手拍”小程序等,技术赋能让履职提质增效。新征程上,北京人大将深入研究把握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特点,持续推动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双“下沉”,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使代表参与有内容、家站日常有活动、基层民主有活力。
延伸
搭建代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桥”
3173个代表家站覆盖全市街乡镇
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以下简称“代表家站”)是各级人大机关联系和服务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全市各区在街道、乡镇设立代表之家347个,在社区、村或选区设立代表联络站2826个,实现了在全市街道、乡镇、(村)社区等行政区域内的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和市、区、乡镇共1.6万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均已编入各家站,全部纳入代表家站开展活动。这些代表家站设在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代表们借此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正不断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向深入。
建制度
扎实有力实现建设“全覆盖”
建好用好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是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将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进一步发挥好代表主体作用,密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基础载体和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代表家站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效发挥代表家站平台功能作用。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代表家站建设和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了新时代推进家站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汇总整理了全市各区代表家站建设的基本情况,细致总结了工作经验、特色亮点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集约高效原则,根据人口分布和选区划分情况,推进街道(乡镇)人大代表之家、社区(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明确功能定位、规范标准职责,实现代表履职阵地全覆盖”的建设总思路。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起草制定,并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制度机制、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就家站建设提出了规范化工作意见。2019年,在通州区梨园镇召开全市代表家站工作现场交流会,拉开了全市推进代表家站规范化建设的序幕。此后,各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代表家站平台建设。
几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统筹谋划和各区人大常委会协同推进下,家站建设工作在全市有序推开。目前,全市各区在街道、乡镇设立代表之家347个,在社区、村或选区设立代表联络站2826个,实现了在全市街道、乡镇、(村)社区等行政区域内的全覆盖,为在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家站平台作用夯实工作基础。
内容多
积极有序推进活动“常态化”
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代表家站这个工作平台,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不但在建好家站上花心思,更在用好家站平台上下功夫、出实招。
首先是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规范工作内容。市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家站的学习宣传、联系群众、征求意见、代表报告履职情况等功能作用,精心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重要活动的实施方案,活动事先预告,确保工作实效”的工作要求。各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不断规范完善工作制度,精心制定工作计划,持续推进代表家站规范化建设,为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和帮助。
譬如,东城区建立“四个定期”活动机制,确保家站活动规范化常态化;石景山区形成“1+N”功能体系,将代表联系群众的基本职能与家站基本功能紧密结合;密云区提出以“五个有、五公开、五到位和五定期”来完善建设和开展活动,切实把家站阵地筑牢用好。各区均已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代表家站建设专项指导意见或工作制度,形成了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制度体系。
同时,推进活动常态化,提升家站活力。各区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任务、服务重点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活动,让家站有事干、干得实,家站活动亮点纷呈,充满活力。如,朝阳区全力打造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及网上平台“三位一体”的工作平台,集中开展“代表进家站,同心促发展”的选民月活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一体化推进家站建设;通州区开通“民情快递”,通过选民代言员,拓宽了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海淀区上地街道代表之家引入信息化元素,体现出智能化、科技味、国际范的特点,形成了与地区高科技特点相适应的风格,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认可和肯定;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和顺义区的一些代表家站,同时又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普法宣传,发挥立法“直通车”作用,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全国人大代表和市、区、乡镇共1.6万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均已编入各家站,全部纳入代表家站开展活动,每个家站都设有1名联络员,为家站顺畅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人大代表通过回家、进站,不断加强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正在逐步构建“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的工作格局。
聚民意
有效助力重要立法监督工作
代表家站在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反映群众意愿呼声、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和关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指示要求,将发挥代表家站平台作用作为推进开门立法、广泛凝聚立法共识的重要抓手。
几年来,本着“凡是涉及市民群众利益、千家万户生活的法规草案,都要深入市民群众、走进千家万户征求意见”的原则,常委会结合重要立法、监督工作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万名代表下基层”活动,围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城市更新条例等多项重要立法工作,动员全市各级代表广泛深入代表家站征求意见建议,形成了常委会统一组织,各区人大常委会协同配合,全市各级代表深入代表家站广泛动员的工作机制。担任市人大代表职务的市级领导也深入到代表家站参加活动,凝聚各方共识,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各项立法任务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为提升整体代表工作赋能增效。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代表家站正逐步成为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站”;报告履职情况,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监督岗”;加强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络、听取意见建议的“连心桥”“民意窗”和普法释法的“大课堂”。
《北京青年报》2023年1月14日相关版面
摄影/李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