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连绵不断的烦恼。
但很多时候,困扰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心态和情绪。
《新唐书》中有一句话: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让自己活得从容自在。
01
不拧巴
有个年轻人,常常因为身边人对他的评价而感到困扰。
他听说山上住着一位道行高深的智者,于是他决定上山请教。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的是,那位所谓的智者不修边幅,住的地方像个狗窝一样。
自己千辛万苦上山拜访,结果却看到这么一个糟老头子,越想越生气的他,愤怒地对智者说:
“没想到万人尊敬的智者,竟然如此邋遢,简直猪狗不如!”
听到年轻人不敬的话的智者,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说:
“世人崇拜我,尊敬我,我就是我;你骂我猪狗不如,我还是我啊。”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把自己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许多时刻,我们总受困于他人的非议。
但你要明白,生活的主角是你,他人只是看客。
你可以接受别人的旁观,无需接受他人的指点。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奖后,曾遭到各种批评和质疑。
当时有一家杂志整理了一期批判莫言的文字,特意寄到了他家,想要看他的反应和态度。
没想到莫言看后提笔回信:
说实话,我连小学都没毕业,能有现在的成绩,是读者对我的错爱,还被戴上一顶“著名作家”的帽子,实在让我汗颜。
其次无论是支持我的,还是批评我的,都对我来说是一种帮助。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句话:“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总以他人为轴心,就会失去自己的重心。
活在他人的眼里,你会疲惫;活在他人的嘴里,你更会心累。
凡事只要做到无愧于心,就不必太在意外在的声音。
02
不纠缠
有人故意滋事,你就立即回应。有人故意挑衅,你就立即对抗。
到最后,你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将自己弄得满身戾气,心情暴躁。
对待烂人和烂事,远离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在热播的《大江大河2》里,宋运辉被人恶意举报,说他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他的老丈人为了替女婿澄清,特意把他单位的领导请到家里,要求严惩造谣者。
事后宋运辉对老丈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认为这是一件小事,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种事不理它,当它不存在,才是最明智的方式。
本来这就是一件捏造的事,现在弄得人尽皆知反倒不好。”
狗咬你一口,你再咬狗一口,只会弄得自己满嘴是毛。
许多不好的人和事,当它像风一样吹过就好,一旦去理会或在意,它会像铁丝一样缠住你。
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拳王,叫乔·路易。
有次周末,乔·路易和朋友一起开车出行,途中遇到点意外,他只能紧急刹车。
结果后面的车因为距离太近,不小心撞在了乔·路易的车尾上。
后车司机反而怒气冲冲,一边挥舞拳头,一边破口大骂。
但乔·路易并没有做任何的反击,反而恭敬地向对方道了歉。
事后朋友对此感到十分不解。
乔·路易微微一笑,对朋友说:
“我的拳头是在赛场上展示给对手的,而不是拿来与无聊的人争斗的。”
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曾说过一句话:
“与其跟一只狗争路走,不如让它先走一步。因为打败一只狗并不光荣,但被狗咬到一口却很倒霉。”
有时,不纠缠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烂人和烂事就像一个泥坑,你往里踩得越深,就陷得越深。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必将它耗于不值得的人和事。
03
不较劲
古时,一个员外有一只十分珍贵的紫砂壶。
某天家里来了贵客,他就将茶壶拿出来给客人看。结果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茶壶摔碎了,但壶盖还完好。
从那之后他就经常拿着壶盖失神,他无时无刻不在悔恨,如果当初小心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有个朋友听说后,便来劝他:“茶壶碎了就是碎了,你每天这样能让它变得完好无损吗?”
员外摇了摇头。
朋友继续说道:“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沉浸于其中呢?”
员外恍然大悟。
寂天大师说过一句话:“如果可以改变,有何不高兴?如果不能改变,为何不高兴?”
所有已发生的事,再追悔也无济于事。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学会释怀。
纽约大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讲过一件事。
他在坐地铁时,发现自己钱包被偷了,包里有身份证,信用卡等重要证件。
但是匹格里奇却这样想:“钱包被偷这件事情是没办法控制的,只能接受,既然钱包已经丢了,我就应该关注那些能控制的部分,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丢钱包的当晚,他和朋友约好吃该吃的饭,看该看的演出,心情和生活一点也没受影响。
有句很经典的话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糟心的事,也许无论再强求和不甘,它都无法挽回或改变。
但你越跟自己较劲,越是把自己箍得紧。
与其让自己活得郁郁寡欢,不如学会及时清零快速翻篇。
古语有言:人生都是客,万事莫执着,一切轻拿轻放,随心而至就好。
每个人活在世上,总有太多的不如意。
有时不是生活折磨了你,而是你不放过自己。
跳出自己设下的桎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本文作者:洞见.李思圆,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者。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