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除北京、上海之外,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召开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并在部署2023年经济建设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将制造业作为重点,提出建设“制造强省”、“制造业当家”等。浙江、河北等地则是积极谋划集群培育工程,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近日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振兴制造业。工信部在新的一年将重点抓好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五个方面工作,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受访专家表示,各地在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全力推动各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求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新动能。坚持发展与安全并举,打造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而且,各地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时要避免区域间重复建设,需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产业体系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地争当“制造强省”
广东省在2023年1月3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工业投资、产业平台,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无独有偶,河南、天津、江苏等制造业优势地区也提出建设“制造强省”、“制造业立市”、“巩固制造业优势”等说法,将制造业提质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保障当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兼具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特殊地位,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独具优势。目前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各地可以凭借其优势产品打开国内外销路、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滑切换,接下来应当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为2023年经济的平稳运行,乃至新时期打造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宋华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制造业对各个地方而言是经济压舱石,而且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较长,能够发挥较大的带动作用,通过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纵观各地的产业政策,都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各地的特色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形成要素与技术积累,保障产业持续盈利,从而更顺利地实现产业升级。没有优势产业链作为主框架支撑,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就难以真正形成。
比如,山东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高端装备、现代轻工纺织、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江苏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聚焦重点产业链、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供需两端发力,其电子制造、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广东省对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持举措也频繁出现在2022年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之中。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提醒,传统产业技术较为成熟,不少技术已经内化于机器设备中,通过加快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拉大与后发国家差距的空间也有限。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也为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
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仍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此外,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绿色材料及工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以绿色智慧产品、绿色智慧工厂、绿色智慧工业园区、绿色智慧供应链为重点,探索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
与此同时,工信部也指明了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具体方略。比如,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抢抓未来产业的发展先机。河南省立志要构建全国算力高地,全链条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打造国家级数字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浙江省将在2023年继续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培育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互联网+”、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重点培育若干高成长性百亿级未来产业群。
“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强是我国制造业相比于其他国家的重要优势,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许召元提醒,目前区域在布局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区域间的协作与结构优化,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建议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三角洲、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为重点,实行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产业合作,推进区域内产业布局优化,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和重点产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宋华盛表示,目前浙江正在推动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对各地的现代化产业布局具有借鉴意义,率先探索“亩均论英雄”“跨域整合”“全域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等经验,将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3亩以上的规下制造业企业为重点,摸清企业用地、用能等情况,从而建立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实施一企一策提升方案,提升达标了,方可销号,形成闭环管理。比如绍兴就将腾出的新空间,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相较之下,河北省则将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培育,将构建县域、省级、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并且在2022年12月30日的“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为引领,带动营业收入超百亿集群突破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25%,形成“高端高新制造业+立县兴县特色集群”相互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场景。
许召元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不能像工业化初期阶段,只是把同类产业并列发展。要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要支持各省推动本区内市县产业的优化布局,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重点,从而与周边重点城市群、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已经同先进制造业一样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部门。山东、四川、河北、福建等13个省份在其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宋华盛认为,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四链融合”,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造动力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化解服务型制造所面临的信息冗杂、成本过高、数据过量等问题,将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等各环节各主体在平台网络上精准对接,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与时间上的发展限制,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供契机。
甘肃省委经济工作会上就对此做了重点阐述,将大力推动服务业走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路子,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不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提醒,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趋势持续增强。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产业融合进程。从范围看,尽管我国一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融合发展上初见成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装备制造、家电等行业的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其他行业则相对滞后,而且企业间、产业间的协同性还不强,许多企业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识,生产经营涉及领域众多、专业化不强,难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导致核心竞争力弱。
“从全球来看,当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各个国家迈入后工业化社会后,服务业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和优化发展环境。”许召元表示,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将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迎来快速增长的机遇。未来,需在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在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领域加速开放探索,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提高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