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文艺真心话|“只此敬畏,才对得起观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31 15:47

又到年尾,回顾这一年当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精彩演出,这些演出或在主题上深入挖掘,或在叙事手法上有所创新,亦或是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韵味,这些成果除了与创作团队的辛勤付出有很大关系,更离不开的是创作者在审美方向上的把握。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美设计高广健12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上以“艺术想象力与技术创造力——《只此青绿》的物美探索与呈现”为题,介绍了舞剧《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创作历程。

“舞台创作如同探险者在暗夜探寻,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只为给观众带去无限的想象与美好。只此敬畏,才对得起观众;只此匠心,才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尊重。”

摆在主创面前的重重压力

国宝名画《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以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工细的笔致表现出山河的雄伟壮观,被称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根据这幅名画而创作,使观众在欣赏“流动的名画”、领略宋朝独特美学的同时,品味舞蹈的魅力。

“这是一次难忘的创作记忆,也是一次无比艰难的创作过程。以画作剧,面对这幅没有主体人物的山水长卷如何展开想象?” 高广健认为,“用舞蹈的方式打开一幅画,为王希孟编织一个复杂的生平,寻找浪漫的情感故事?还是通过一部舞剧,找回藏在画卷里的宋人美学,寻找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精神气象之美?不只是创作角度不同,而是预设的审美终点不同。”

展卷之后如何破题?深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艺术创作上寻求挑战与突破,重重压力摆在每一位主创面前。最终,《只此青绿》选择用古今对话、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当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展卷人”为贯穿人物,通过其潜心研习画作,进入到希孟的内心,见证其呕心沥血地追寻“青绿”意象的创作过程来展现这幅名作背后的故事和深层意蕴。

高广健表示,“希孟的创作心路历程,与成就画作背后工艺的国之工匠形成情感联结、时空交握。这样的叙事结构,无疑用惯常的舞美设计经验无法完成,必须找到新的视觉叙事语言,方能展现这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传统赏画方式中找寻灵感

“画卷”是最初设计方案的形象种子,高广健透露,这个设计不是因为被普遍熟知的文化符号所诱惑,而是希望通过设置多层同心圆机械转台表现“展卷”之美,为时空重叠的叙事结构找到表演手段。利用标准剧场的平行吊杆,在不同空间区域设置多重开合幕,便于舞者“出画”、“入画”,道具与景物的移进移出,亦虚亦实,实现编导舞绘“千里江山图”的基本任务。

“这个设计方案以利用剧场基本技术条件为依据,满足了出品方对未来巡演的诉求。但多重同心圆转台,与多重垂直幕运行轨迹不同,难以表达‘展卷’视觉上的连贯性与时空交叠的诗意美。”创作一度陷入漫长的焦虑中。2021年春,创作团队与演员一起,有幸在故宫博物院零距离见证了这幅名画原作。展卷的那一刻,高广健完全被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赏画方式所打动,对未来的设计方向愈加清晰。“如果在空中也设计一组以同心圆轨迹运行的弧形板,与地面多重同心圆转台相对应,形成立体化‘展卷’岂不更具感染力?”于是通过动态视频模拟、模型推演,高广健和团队得到了这样的演出预想:舞台上空三重弧形板对应地面四层同心圆转台,上下升降,缓缓运行,遮蔽与打开,不仅用来完成演员“出画”、“入画”及场景的自然切换;亦虚亦实的不透明性,能使舞台产生不可一眼望尽的含蓄、内敛的古典风韵。

周密的舞台调度不仅完成了空间与空间的合并,或是情境连接,还整体性地实现了场景、人物的无缝连接,从而带来如电影运镜般的流畅体验,呈现出“展卷”这种独特的美学形式与意境。这个想法与导演一拍即合。看似是舞台设计的创意想象,实际改变了表演方式,激发了导演及主创团队的创作热情。

匠心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尊重

然而,随之而来的舞台技术呈现的极高技术要求让高广健再度陷入了深度焦虑。“轻盈、平整、运行平稳,速度可变,定位误差不大于5厘米,还要达到方便安装、拆卸的巡演技术指标。主舞台上空的弧形板装置占据了灯光最佳的安装位置,对灯光设计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尽管我们多次技术论证,对整体重量、灯具数量、拆装结构进行精密测算,技术合成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直到首演仍然使我忧心忡忡,有时甚至几近崩溃。所幸这些令人头疼的技术难题,在团队不懈努力下,最终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最终,该剧的设计方案是地面装置为四层转台,最大直径分别为13.2米、10.04米、7.6米、1.8米,在电机驱动下时而同方向旋转,时而逆向,时而交错,形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空中装置包含三个层次的旋转、下滑,装置自身重量达1500多公斤,再加上其他舞美设备,重量达到1980公斤。“这样的舞台装置极具挑战性,我们成功实现了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以美的方式传递东方美学概念。”

《只此青绿》从2021年8月首演,经过15个月,辗转35个城市,演出221场,接待观众21万余人。“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欢,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高广健无比感慨地说,“舞台创作如同探险者在暗夜探寻,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只为给观众带去无限的想象与美好。只此敬畏,才对得起观众;只此匠心,才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尊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两大国有院团联手,推出《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2024-10-25
《只此青绿》:借一人一笔,窥山河千秋
北青艺评 2024-10-14
《只此青绿》600场,从“青绿热”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探索IP可持续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电影《只此青绿》文博联动守护中华文脉 多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接力为“青绿”打call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4
文化观察|只此青绿,何以圈粉?
封面新闻 2024-10-02
《只此青绿》国庆上映 原班人马大银幕上舞绘“千里江山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1
电影《只此青绿》全球首映礼走进北京大学 还原极致中式美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电影《只此青绿》庆生超前放映,首波观众认证“年度最美电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