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发布第七辑《金融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辖区内金融检察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回应社会热点,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对策建议,并以金融检察大数据篇展现了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检察机关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法律监督的效能。
非法集资类案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认罪认罚适用率逐步提升
《白皮书》指出,2021 年 12 月 1 日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朝阳区检察院受理金融犯罪案件688件1461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案件361件771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 327件690人。受疫情影响,2022年朝阳区检察院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数和人数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2.7%和53.1%。
案件类型上,今年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仍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主要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保险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其中,非法集资类案件仍占比较大,受理数占同期金融犯罪案件受理数的78.8%。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力度的加大,非法集资类案件高发多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今年,非法集资类案件数显著减少,案件数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1%。此外,其他主要罪名的案件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信用卡类犯罪同比下降41.7%;保险诈骗罪同比下降58.1%。 此外,在“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的要求下,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反洗钱力度,今年共受理洗钱罪捕诉案件6件6人。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不断推进,认罪认罚适用率逐步提升。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朝阳检察院受理的经济犯罪案件中,认罪认罚适用率达到83.26%。与此同时,追赃挽损效果进一步凸显,起诉案件追赃挽损率达到 49.23%,案件办理质效得到显著提升。在办理金融犯罪案件过程中,积极深挖犯罪线索,共计移送对内对外线索271 件,均已成案。积极发挥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进金融犯罪溯源治理,今年以来共向金融机构、租赁物业公司等制发检察建议134份,全部获得采纳。
自2022年4月8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朝阳区检察院办理涉养老诈骗案件22 件103人、涉企案件137件。
传销案件网络化趋势明显 虚拟货币成新型犯罪结算工具
《白皮书》指出,金融犯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非法集资类案件占比居高不下,涉罪形式不断升级演变。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日趋精细化,从传统形式向古董艺术品投资、影视投资、股权众筹和信托等领域延伸;投资模式由单一投资人大额集中趋向分化、分散,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精准化”投资项目出现;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放贷、助贷、公证等多方机构卷入“以房养老”“以房抵押”型非法集资案件中,刑民法律关系交织,案件复杂程度升级。
虚拟货币成新型犯罪结算工具,以此逃避监管现象需警惕。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货币炒作相关热点概念,通过发行名目繁多的虚拟货币进行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利用虚拟货币难监管、难追缴特征,将虚拟货币作为洗钱、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支付结算工具,逃避监管的同时也对法律适用等司法实践提出新挑战。
传销案件网络化趋势明显,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传销模式呈蔓延态势。相比于传统传销,该类传销犯罪手段更加隐蔽,以网络商城、会员制购物等为幌子逃避侦查,且传播速度快、受害群体广。同时,为规避“三层三十人”的入罪标准,犯罪分子一般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和相应的计酬、返利模式,并通过多个独立收款账户故意制造出多个独立传销组织的假象,刻意规避刑事打击。
洗钱犯罪行为手段隐蔽,侦查取证难度较大。洗钱手段迭代升级,境外转移、金融投资、空壳公司、虚拟货币等“洗白”手段为钱款来源性质和追缴都带来较大难度,且随着支付方式的丰富,犯罪分子借助多种支付手段实施洗钱,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流转复杂程度,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与此同时,海量电子数据也为金融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追踪、查明全面交易信息与犯罪数额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非银支付涉诈、涉赌、涉洗钱等现象频发,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非银支付即非银行的支付结算机构,因其发起交易便利性和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成为非法集资、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的首选支付结算方式。同时,因涉及的信息链和资金链环节众多,且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导致侦查人员在核实、控制资金流等方面的取证难度进一步加大。
“互联网+金融”致使犯罪手段复杂多样,“打防控”一体化推进难度加大。利用互联网针对教育培训、就业资质、电影投资等特定领域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具有作案时间短、手段隐蔽、专业性强等特点,不仅涉案人员众多,被害人人数也呈几何倍数放大,涉及地域更为广泛,打击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银发危机”进一步深化,老年人成金融犯罪主要目标群体。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与社会新兴领域脱节程度较高、知识结构更新缓慢、子女客居他乡等特点,以老年人关注度较高的保健品、保健器材、古董拍卖等为切入口,通过高息返利等噱头、套路配合无微不至的温情推销,不断向老年群体渗透,使之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设置好的金融陷阱。司法实践中不乏一人被骗全家牵连的情形,一旦暴雷不仅给家庭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极大地影响家庭和谐。
海量电子数据导致案件审查难,大数据赋能金融检察应用前景广阔。海量的资金电子数据、平台交易数据等远超出办案人员的人工算力,且不同的机构、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据隔离情况,由此衍生的“数据孤岛”现象导致大量数据被分割而无法被关联聚合,使得跨地域乃至跨境案件的数据调取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金融检察工作中有效运用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科技,不仅能够打通信息堵点,实现数据跨部门共享,以大数据协同办案拓宽监督渠道,也能极大地提升司法办案的生产力和效率。
非法集资类案件集体访现象有效减少,理性平和表达诉求成为常态。通过适用预约轮值接访机制,完善信访接待工作相关配套制度如群众满意度调查、规范接待用语手册等,畅通集资参与人同承办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全流程的释法说理工作,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有效化解涉检信访风险,促成信访接待和引导侦查之间的良性循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朱葳
校对/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