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美国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最新科幻巨制《阿凡达:水之道》(以下简称“水之道”)登陆中国院线,上映第二日全国票房就突破3亿人民币。考虑到去年《阿凡达》刚刚在中国院线重映,让本不熟悉《阿凡达》系列的年轻观众有了重新进入、体会潘多拉星球魅力的机会,此次《水之道》的上映可谓恰逢其时。
作为全球电影院线的兴奋剂,《水之道》本身也造价不菲。卡梅隆表示,影片必须达到影史票房第三或第四名,才能收支平衡。中国院线方面也全力出击,把几乎所有排片都给到该片。据笔者观察,全国影院几乎每个厅都在从早到晚循环放映这部大体量的《水之道》,一些CINITY或IMAX厅的票价也被抬高至百元以上的“天价”。影院都希望借此走出持续三年的疫情寒冬。从这个意义来看,《水之道》的上映确实对中国电影院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全球疫情以来好莱坞最重要的商业作品,没有之一。不过,续作总是危险的,尤其是在第一部过于完美的情况下。《水之道》想要超越前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给人带来失望之感几乎无可避免。
在这里,有必要重述一下当年《阿凡达》无比轰动的原因。视觉方面,影片将成熟的3D拍摄/放映和动作捕捉技术推向全球,制造了有史以来最重要、最丰富的视觉奇观之一。作为一部科幻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在潘多拉星球展开,卡梅隆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追踪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3D拍摄和放映技术将观众带入一个陌生的雨林环境之中,种种奇异的生物让人目不暇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在《阿凡达》之前是没有人做到过的。在文本层面,《阿凡达》有着极其精巧复杂的构思,将殖民问题、人机交互问题、种族问题、环保问题等诸多当时最重要的议题熔于一炉,从人类学的视角构建出一个颇具异域风情的高等文明世界,某种程度上还预言了当前盛行的“元宇宙”……可以说直到现在,无论是好莱坞视阈之下,还是科幻类型的比较之中,《阿凡达》都不仅不落伍,还依旧超前。
影片的英文名“阿凡达”(avatar)其来有自。在英语中,阿凡达意味着“化身”,现在则引申为“网络虚拟形象”。这个片名直接概括了影片最核心的“化身”过程:人类通过一台机器获得另一具躯体,化身成为潘多拉纳威人。而“avatar”这个英文词汇又是从梵语“阿哇陀那”(avatarana)而来,其本意是毗湿奴“天神下凡”,这也牵扯到影片的核心情节:作为人类的主人公协助纳威人抵抗人类的殖民入侵。由此可见,《阿凡达》的整个构思其实是从神话和历史当中汲取养分,孕育出一个科幻的果实。这种背靠过去、面向未来,背靠东方、面向西方,背靠人类、面向生态的反思性视野,是《阿凡达》能够在全世界、全世代中获得成功的原因。
当我们简单重述《阿凡达》首作的惊人光辉之后,也就不难理解《水之道》面临的巨大困境:如果想要和首作等量齐观,就必须在视觉和文本上双双达到之前的水准。
先看视听。在这方面,《水之道》毋庸置疑彰显着好莱坞乃至全球目前最高的电影工业水准,卡梅隆依然是电影行业的领军者。影片延续了《阿凡达》的沉浸感,无论是水下还是天空,肌肤还是毛发,造型还是表情,其细节都是极其丰富生动的,数以千计的3D特效镜头很难让人挑出什么毛病。当然,有了第一部珠玉在前,潘多拉的水下世界也很难说有什么更神奇、更令人难忘的视觉创意,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尽可能地将地球上发生的种种投射到了潘多拉星球。比如人类在潘多拉捕杀图鲲无疑就是从人类在地球上猎杀鲸鱼而来的,为了达成这种投射,视觉上恐怕也不能过于激进,因此《水之道》相比前作只能算是不减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十几年来电影技术的进步有限,3D技术的隐形天花板正在形成。
再说文本。相比《阿凡达》,《水之道》的文本容量剧烈收窄:最重要的,就是“阿凡达”三个字本身几乎并未再获得任何讨论,“虚拟形象”这个概念被弃用,变成了实体的对抗;“天神下凡”的概念也几乎不存在了。主人公杰克和他的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不再有拯救全族甚至潘多拉星球的宏大弥赛亚叙事。除了殖民主义、种族问题、环保问题仍有所涉及(或者说无法不涉及)之外,《水之道》新加入的是一条家庭主线。但是很显然,关于家庭的讨论也无新意可言,不过是两代人的吵吵闹闹,水平跟迪士尼的动画片不分伯仲。影片唯一的悬念,在于谁是谁的儿子(女儿),但就这部作品本身而言又并不构成任何吸引力——因为观众当然知道,悬念只会在第三四五部作品中揭晓。
《水之道》的文本之所以会如此乏力,应该与有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之一便是十几年间大量原始创意被弃用,剧本一再翻改,不说千疮百孔也是强弩之末,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影片进行到两小时后,杰克全家连同岛礁人和人类展开殊死搏斗,然而当战斗进行到一半,岛礁人突然诡异地消失了,只剩下杰克一家在抵抗;失去了图鲲挚友的岛礁人似乎既不想把人类赶尽杀绝,也没有意愿帮助杰克一家,这是完全说不通的。与此同时,影片的第三幕虽然十分卖力地堆出各种特效,但情节上却几乎毫无推进,循环重复着“绑架—救人”的戏码,令人观感十分疲惫。这不禁让人怀疑,《水之道》的几位合作编剧真的拿到工资了吗?如果不是为了凑时间,为什么该有的角色关系没有,不该有的桥段却一再低效重复?
观看《水之道》,总让人想起《指环王》三部曲中的承上启下的《双塔奇兵》,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冲突、线索、结局,这样的比对或许可以让人对《阿凡达》系列的第三部充满期待。遗憾的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还并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阿凡达》的续作会更好。事实上,卡梅隆在创作的时候的确不停地参考历史上重要的多部曲文学和影视作品,包括《教父》三部曲、《指环王》三部曲和《沙丘》六部曲,借鉴了其中的诸多设定。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不同:上述三大系列作品都有一个强大的文学基底作为支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世界观(比如著名的“沙丘生态学”,更不用提托尔金叙说的多个种族),而且还有技术性的、宏观的谋篇布局能力。也就是说,这些作者在创作之初,显然已经对整个系列的分布、单个故事的走向以及最终要形成的观点都了然于胸了。
文|圆首的秘书 编辑|陈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