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例“以碳代偿”民事公益诉讼案达成调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2-13 14:35

近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袁某、龙某某滥伐林木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二被告与公益诉讼起诉人达成调解协议,自愿缴纳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近7万元用于购买碳汇减排量,以替代性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据悉,这是重庆市首例探索通过认购碳汇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的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去年4月28日至5月19日期间,袁某、龙某某二人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雇请工人采伐立木蓄积共计34.1052立方米的速生桉并加以装运、出售。

经鉴定,二人滥伐林木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总价值为69131.3元,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恢复)费用15089元。

公益诉讼起诉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对袁某、龙某某二人滥伐林木损害林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探索“以碳代偿”,向重庆五中院提起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袁某、龙某某二被告赔偿生态修复金近2万元,另赔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69000元用于购买碳汇减排量进行替代性修复。

对于这起“以碳代偿”新类型法律适用案件,法院在充分论证了碳汇替代性修复的现实可行性之后,合议庭主持双方进行了调解。

二被告与公益诉讼起诉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承认了公益诉讼起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自愿用缴纳的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购买重庆“碳惠通”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CQCER)进行替代性修复。

法官说法:什么是“以碳代偿”

重庆五中院环资庭庭长冉崇高介绍,“以碳代偿”,即违法行为人以认购碳汇的方式代偿其违法行为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及应承担的相应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以碳代偿”具有多次多重修复的放大效应,即违法行为人将司法裁判的资金以当时的碳汇市场价格兑换成等值碳汇完成司法执行程序,实现第一次替代性生态修复;该笔碳汇可以再次在碳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第二次甚至多次替代性生态修复。如果将单一案件执行所得的碳汇逐笔存入司法公益碳汇账户,累积到一定额度后便可“零存整取”,再次进入碳市场交易变现后用于实施异地替代性集中生态修复,如此便将原来单个案件分散、零星、不便于维护监管的替代性修复任务集中起来,异地选择一处场所实施,既能发挥资金集中使用的效率,也能更好实现替代性修复的目的。异地集中替代性修复项目实施还可以结合乡村生态振兴、法治教育、环保科普等内容建成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生态司法实践基地,以发挥集中修复效能的放大效应。

(总台记者 牟亮)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非法排污?补种珊瑚607株!
广州日报 2024-08-15
广东高院首次发布司法保障生态环境修复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4-08-15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滥伐林木典型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非法砍伐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法桐树2000多株并出售 两人被判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野生动物“危害者”变身“护鸟人” 湛江办理首例劳务代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
法治日报 2024-01-24
认购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 云南首例相关案件宣判
法治日报 2023-11-22
上海首例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案宣判 五名被告以购买碳汇方式承担林木生态修复费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新疆检察机关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公益诉讼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法治日报 2023-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