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地积极落实《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从送“苗”上门、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到推广吸入式等不同类型疫苗,满足多元化需求,最大程度提升老年人接种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应接尽接,特别是加快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正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这不仅源自疫苗是传染病治本之策的历史经验,更在于疫情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形势。一来,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大幅降低,但传播力很强。如今确诊病例数量持续高位运行,每个人暴露在病毒面前的机率更大,感染的风险更高。“免疫洼地”会在病毒的超强传播力前被突出放大,甚至成为整个防疫系统的短板。二来,科研实验和临床经验都证明,新冠疫苗安全性有保证,防护上有效果,对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很见效,这正是老年群体最需要得到的保护。因此,无论是出于个体健康考量,还是履行公共责任,进一步提速老年人疫苗接种,都是一件必须做好的要事。
从更广视角看,未雨绸缪,让老年人得到有效保护,也是在给后端医疗诊治减压。要知道,医疗资源终有上限。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为4.37张,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医疗资源高地,每10万人口也只拥有6.25张,远低于美国的34.7张、德国的29.2张。人均医疗资源的相对短缺,要求我们必须力争重症患者规模为可控状态。这个意义上,将预防工作做得更好,尽可能降低感染率或有效减轻症状,都是让压力分散的一种努力。当更多医疗资源腾挪出来,去重点关注最脆弱人群,应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才能实现医疗救治效率最大化。
有效构筑免疫屏障,不仅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资源承压,也能有效减少重症等风险。数据显示,今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早期,病死率和重症率较高,一个原因便是短时间内确诊病例激增,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高龄老人,导致医院超负荷运转。随后香港痛定思痛,在疫苗接种方面急起直追,更推出“疫苗通行证”政策,要求必须完成接种才能去茶楼喝茶、进商场购物、到政府等机构办事。一通“补课”,换来了现在更多的从容。与之类似的是新加坡,将8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提高至95%,从放开管控至今,尽管出现多次疫情小高峰,但病死率都控制在了0.2%以下,没有出现医疗挤兑。
医疗服务有条不紊,给民众以信心,赋抗疫以底气。而其运行逻辑,本质上是让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让预防的归预防,诊疗的归诊疗。从目前数据看,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差异性很大,不同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所需要的医疗支持必然有所不同。有关方面应当加快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可以想见,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特别是老年人接种率达到更高比重,就医需求进一步分流的条件将更加成熟。
疫情在变化,政策在调整。实现疫情防控政策的平稳过渡,包括医疗部门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在积极调试、认真准备。对普通大众来说,从科学认知到习惯养成,从做好预防到配合诊疗,每个人都融入进来、负起责任,防疫主动权就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
文/评论员 汤华臻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