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傅东育,导演、编剧,执导过《梧桐雨》《生死卧底》《少林问道》《金牌律师》《医者仁心》《破冰行动》《理想照耀中国》《冰雨火》《风吹半夏》等影视作品,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第11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等诸多奖项。
目前,由傅东育、毛溦执导,张挺、傅东育编剧,赵丽颖、欧豪、李光洁、黄澄澄等主演的时代剧《风吹半夏》正在热播。近日,傅东育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该剧的拍摄过程和创作感受。
选最合适的演员 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物群像
《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半夏(赵丽颖 饰)与童骁骑(欧豪 饰)、陈宇宙(黄澄澄 饰)三人白手起家,怀抱雄心壮志,从收废钢铁到涉足钢铁行业,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也展现了当时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生存并寻求发展的现实。
在傅东育看来,《风吹半夏》是一个以女主角创业为主线的群像戏,“要通过群像来展现那个时代,而不单单是一个女性的发家史和奋斗史,否则整部剧会变得单薄和苍白。”所以,傅东育对角色塑造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物都应该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不能只是一个标签性的、脸谱化的、概念性的存在。”同时他认为,角色的魅力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所有人相辅相成、相互映衬,“每个角色就像一种颜色,共同绘就了一幅完美的画作。”
具体到挑选演员进行合作上,傅东育有两点考量:“第一,演员能够和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匹配;第二,演员们的组合能够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经过不停的试戏和商议,最终剧组既迎来了刘威、柯蓝、冯嘉怡、王劲松、李光洁等实力派演员的倾情加盟,又有赵丽颖、欧豪、孙千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演员的参演。
采访中,傅东育对演员们的职业性大加赞赏:“只有演员演得投入,观众才看得过瘾。”他特别提及了赵丽颖和欧豪的一幕扇巴掌的对手戏,虽然是一遍过,但因为空间狭小,为了满足多机位的呈现,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拍摄,“演员一遍遍地重复撕心裂肺的情绪,我看着都很心疼。”这场戏也让观众印象深刻,傅东育直言:“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于情感真切度的表达的喜欢。真正投入情感的表演,一定是动人的。”
遍查资料,最大程度还原旧时代风情
《风吹半夏》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还原当时的时代风貌,剧组在拍摄前期做足功课,翻阅了大量的画报和影视作品,尽力做到原汁原味。傅东育介绍:“首先是人物造型和美术场景,小到自行车、汽车、衣服、首饰、发型、口红颜色,大到一年四季的变换,都需要考虑在内,费尽心思。”
其次是在钢铁行业的还原上,剧组进行了大量资料调研工作。包括中国钢铁业的政策变化、钢铁产业的结构变化、钢铁的产能、钢铁产业工人的数量、薪水,以及钢铁业在东北、江浙的区域性差异等。最后是地域感和时代感,傅东育表示:“我在读小说时就感觉故事应该发生在江浙一带,所以,不论是演员的肢体形态还是表达,都要向南方靠拢,台词上的遣词造句,也要符合当时那个年代。
在影像风格上,傅东育利用摄影和灯光,以及后期调色,营造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风吹半夏》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的表达,它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既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怀旧感,又会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新鲜感。”
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哈尔滨拍摄大雪那场戏时,为了进山,开路就花了整整大半天,设备也是历尽艰辛才运上去。“当然,这些痛苦在今天来讲都不是事儿了,都是为了最后的效果和质量,其实还是很幸福的。”谈及此,傅东育为剧组上下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匠心制作与实力演员的护航下,《风吹半夏》自开播以来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也用年代故事给当下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迪。
对话:“一开始拿到剧本就有种兴奋感”
封面新闻:《风吹半夏》最初吸引到你的原因是什么?
傅东育:我对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是有偏好的,所以一开始拿到这个剧本我就有一种兴奋感。
这个故事从1996年讲到2002年,在这个跨度当中,中国经历了什么?浙江经历了什么?中国的钢铁经历了什么?破题从这里开始,最后落到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我突然发现,不同的行业里、不同的地方,大家面对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朝气蓬勃、勇闯天下、敢想敢干的年代。这也是我经历过的年代,在拍的过程当中会有对自我的一种总结,我们在回望我们的那代青春。
封面新闻:现实题材剧的节奏如何把握?
傅东育:首先,烟火气十足、锐气十足,是原小说给我的一种感受。作品的灵魂虽然是许半夏,但是许半夏身边的所有人,都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尔虞我诈和唯利是图。这种生命力的奋斗感,和一些非理性竞争或不思进取的论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其次,那个年代的人和人之间直截了当的交往,那种坦白感,在今天来看也有着一种对应和召唤;最后,我觉得那个年代的勇气、果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今天都有着需要复习的意义。
封面新闻:如何着手,才能打动当下的年轻群体并引发共鸣?
傅东育:如今有些声音,甚至很多年轻人都在谈“内卷”、谈“躺平”,但这个前提是相对稳定的物质生活,这是上一代经历了“你死我活”的竞争换来的,我们要感谢上一代人,但上一代人身上当然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所以我说《风吹半夏》是一个最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个“批判”的概念不是贬义,而是我们怀有希望,回顾那个年代的闯劲儿、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敢地说出你的欲望和需求,并且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地走向你的梦想。这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是有感召力的,能够给今天的年轻人以激励和鼓舞。
文/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赵雪青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