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携手字节跳动打造智能开放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2 16:11

10月11日,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研发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测试版正式上线。

目前,该平台涵盖390部经典古籍,主要来自《四部丛刊》,共计3000多万字,即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未来三年,“识典古籍”将陆续完成一万种古籍的智能化整理工作,基本覆盖儒家、道家和佛学的核心典籍目录,届时将全部免费开放。

据了解,上述实验室系今年3月北京大学与字节跳动合作成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古籍资源的智能化整理。“识典古籍”平台上线,即是双方合作的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的古籍数字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技术难度高、资金缺口大、人才紧张等难点。相关资料显示,现存的20多万种古籍中,只有8万种完成影像数字化扫描,近4万种完成文本数字化。据专家统计,从1949年到2019年,国内共修复整理出版古籍近3.8万种,要将现存古籍全部修复整理出来,可能需要300年时间;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修复整理,大概二三十年就能完成。

据“识典古籍”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当前主要使用了三种技术,包括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和命名实体识别。文字识别技术,是对古籍的影印版文字进行单个切分,再进行文字识别和顺序识别。自动标点技术,是通过序列标注的方式对古籍自动进行标点划分。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则是通过序列标注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书籍、时间、官职等信息。据悉,目前行业内OCR识别准确率平均为93%至94%,“识典古籍”的准确率为96%至97%。

与其他古籍数字化平台相比,“识典古籍”具有自身的特点,页面简洁,浏览流畅,提供影印底本作为参照,还具备主题词检索和繁简体转换功能,便于专业研究人员、广大古籍爱好者使用。同时,“识典古籍”书目将持续更新,后续将上线手机移动版。

未来,“识典古籍”将向全社会开放古籍阅读检索研究能力,还将实现全自动整理校对,更高效地实现存量古籍全部数字化。同时,平台也鼓励拥有文献的学者自行上传文献,用户甚至可参与再创作和再阐释,助力古籍文化传承和研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字节跳动助力北京大学“《儒藏》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0
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
人民日报 2024-11-04
北青快评 | 让古籍“活”起来,不能止于推进数字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世界文化遗产《创世纪》双语知识库上线,“中华古籍资源库”新增古籍数字资源千余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27
北青快评 | 从纸页“搬”到网页,借助数字化之力让古籍“活”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活化利用 古籍重光
人民日报 2023-10-03
古籍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
光明日报 2023-09-08
北青快评 | 古籍保护要善于向社会“借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