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大脸庞配上小眼睛,让索江涛看上去老实憨厚。博士毕业后,索江涛毅然放弃了高校教师工作和安逸的大城市生活,一头扎进猕猴桃果园,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帮助果农高效种植猕猴桃,带动果农增收,以科技的力量加快推进家乡猕猴桃产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猕猴桃现代全产业链发展。
构建猕猴桃标准化种植体系
初秋季节,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周至县生机一片。这个季节,正是猕猴桃新鲜上市、果农们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丰收时节。9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博士、陕西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索江涛,奔波于不同的猕猴桃果园,忙于对今年猕猴桃果品产量及质量进行分析,现场指导果农进行田间管理。
出生于1984年的索江涛,是周至县辛家寨镇下高村人。2010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农业公司。工作期间,索江涛被派去新西兰学习猕猴桃种植与商品花粉技术。原定半年的培训,他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快速学完所有内容。有效牵引、合理修剪布局、土壤的修复与养护……他亲眼目睹了猕猴桃标准化种植技术,而这与他从小看到的父辈们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形成巨大反差,一种不服输、不甘心的欲望,在索江涛内心逐渐发酵、膨大。
“新西兰的猕猴桃平均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到10000斤,而我们周至热卖的品种翠香猕猴桃每亩才3000斤左右。”回国后的几年,索江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但实现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直到2019年,专业化的学习加上近10年一线果树管理积累的经验,他心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猕猴桃种植技术样本。他开动脑筋:“何不以点带面,先做一些示范园?果农们看到效果好,应该行。”
依托当时所就职的公司,索江涛带队建立起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哪里有问题他带领团队就攻克哪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种植知识,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的猕猴桃种植技术体系。果农感受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施效果后,他开始邀请大家加盟,提出了“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帮着农户销,产销共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
推广种植技术 让果农收益翻番
9月6日,记者跟随索江涛的脚步走进一片加盟的示范园,放眼望去,只见猕猴桃枝蔓郁郁葱葱、紧紧相连,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相互簇拥,散发着清香。记者观察发现,这片果园与周围普通果园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枝条都被均匀牵引到高约250厘米的铁丝搭建的架子上,怡人的绿色布满大棚架,宛如一绿色屋顶,蔚为壮观。
“原来的老品种猕猴桃一年产量三四千斤,收入约四五千元。如今,‘瑞玉’的市场收购价每斤约4.5元~5元,今年至少能卖到约22500元,收入也随之翻两到三翻,我们非常知足。这多亏了索博士团队,他的果树课如今是村里最热门的培训项目了。”提起加盟示范园,家住辛家寨镇下高村的果农史师傅就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第一年,他半信半疑加入其中,看着1亩5分地里的老品种猕猴桃树被拦腰砍下,村里人都说他是“胡整”“糟蹋树”。今年是他加盟示范园的第三年,新改良的品种“瑞玉”产量今年估摸有5000多斤,村里人纷纷转而夸他“眼光独到”。
截至目前,索江涛团队已手把手带动哑柏、马召、竹峪等周至县8个镇680户果农,发展出860亩加盟猕猴桃示范园,并从中优选出110亩标准化示范园,标准化种植技术不断地得到果农的认可和其他企业的参考、借鉴,还建立起“高校研究型专家+应用型专家+一线乡土服务型专家”三级人才体系和科技服务部,在周至、武功、眉县等猕猴桃主产区建立了23个猕猴桃科技服务中心及15个村级服务站。
突破瓶颈 创新“即食技术”
猕猴桃被认为是各种水果中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水果。但刚买回的猕猴桃太硬太涩不能吃,等过几天成熟变软,又坏得太快。为了攻克猕猴桃采摘后的“即食难题”,索江涛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差压预冷催熟一体集装箱”。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控制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生长激素乙烯的释放,催熟果实内部,同时保留表皮硬度,达到延长果实贮藏寿命的效果。
索江涛介绍,猕猴桃是后熟性的水果,新买的猕猴桃之所以坚硬、酸涩,主要是因为果实内淀粉含量高,而果实自身的调节剂是乙烯。未成熟的果实中也有少量的乙烯产生,随着乙烯量不断增加,促使将多糖,淀粉等分解为葡萄糖,果糖等,果实会更加香甜。目前,该技术已逐步在武功、眉县、周至等冷库落地。今年,消费者就能通过一些平台购买到通过“即食技术”处理的猕猴桃,这将带给消费者新的购买体验。
细心的索江涛还发现,经过筛选的猕猴桃被送入冷库后,部分猕猴桃一段时间后表面总莫名其妙出现微小的伤口,不利于长期保存。通过观察,他找到了“元凶”。原来是果实采摘时,采摘人“不小心”使猕猴桃撞击采摘盆底部磕碰所致。为此,他研发出了可背在胸前的“便携式采果袋”,不但避免采果时的磕碰,还减少了采果人的腰部负载,方便采摘。
助力家乡猕猴桃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周至生态环境好,种植猕猴桃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父辈们种植管理粗放,效益并不理想。”说起自己热爱的“三农”工作,索江涛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说,中国的猕猴桃产量居世界第一,品种也最为齐全,但由于良莠不齐,多集中在低端市场竞争,加强科技应用推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满足老百姓对绿色、健康、营养的多种需求才有出路,才能更好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农学一直被视为“冷门专业”,由于它需要扎根土地,薪资待遇不高,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高校的农学研究和土地总是隔着一层东西,我希望做这个中介,将技术、资源、资金等各方面资源链接起来。”索江涛表示,农业是融合了多学科的关于生命的科学技术,如今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过去单一的传统生产,逐渐向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激发各主体融合积极性,不断探索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探索中取得突破和成效。
谈及未来,索江涛说,将以培育新农人、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继续推广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争取更多的科技示范园,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挖掘开发、培育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让果农受益,帮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力争5年到10年实现猕猴桃产量翻番,让周至的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让周至猕猴桃产业的种植规模和市场效益再上一个台阶,实现“金周至”的振兴和人民幸福。
文并摄/陈静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