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农人:感受生命和土地的连接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9-13 11:06

整理好脚上的雨靴,戴上俏皮的黄色遮阳帽,宫希希一脚踩进水田,弯下腰,使尽全身力气,拔出一把稗子。

“这个季节的杂草长得都比较壮,拔起来不容易。”她边拔边说,“但是除草又非常必要,否则它就会跟稻子争夺养分,影响(水稻)生长。”

这是一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骄阳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宫希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水田中前行,汗水很快浸湿了全身,黝黑肤色难掩脸上的稚嫩。

很难想象,这位28岁的安徽姑娘是一家生态农场的副场长,最多时管理着174亩生态水稻田和百余名工人。

生活的底色

土地,在宫希希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她生活的底色。

4岁前,宫希希在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童年的记忆构成了她对世界最初的印象:清澈的河水里,小鱼小虾畅快游着;田埂上的野花间,蜜蜂和蝴蝶飞舞;孩童们自由自在的喧闹活跃着整个村庄……

即使后来随父母去县城生活,宫希希也经常来往于城乡之间,她发现自己“更喜欢乡村,喜欢土地,也喜欢亲切的村民”。

宫希希心里“好像有了一个乡土中国梦”。随着年岁渐长,梦想的根扎得越来越牢。在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工作这两项重要决定上,她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

2012年,宫希希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快过去,宫希希至今仍坚守在农业种植一线。

一开始,父母并不理解宫希希的选择,认为她太理想化了,况且女孩子做农业“太辛苦”“容易晒黑”“也不好找对象”。

可是,宫希希却有自己的坚持。

“在自然环境下工作,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能感受到生命和土地的连接。”在宫希希眼里,这比所谓的物质和体面更为重要。

与“自然农耕”亲密接触

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劝阻,宫希希选择了农业作为事业,兜兜转转进入“自然农耕”这一领域。

所谓自然农耕,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依靠自然生态制衡病虫害,使用可自留种的种子,回归传统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

“比起身体上的苦和累,我收获的更多。”宫希希一头扎进了湖北黄梅的大山深处,一待就是3年。

“接触农业越久,才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在黄梅基地的3年,宫希希逐渐打开新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新鲜。

远离城市的喧嚣,宫希希在大山之中劳作流汗。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水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认识不同的昆虫,看花开花落,望云去雨来。

她还掌握了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和大型旋耕机的驾驶技能,成为村里闻名的“全能女车手”。

宫希希在视频网站上开设了账号,利用自己所学向年轻人科普农业知识。在镜头前,她双手各拿着稻子和稗子,讲述稗子“狡猾”的生存策略,“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来到黄梅的第一年,突然出现的野猪,让育秧计划大乱。宫希希和同事轮流守夜,要防野猪,还要防蛇虫。25岁的夏天,便在一夜夜的紧张守候中度过。

2020年,黄梅基地遭遇山洪。洪水冲下来把农田淹没,靠近河边的部分农田被沙子覆盖,有的整个田块都被冲走。洪水过后,宫希希和同事们重新垒起被冲垮的田埂,清理积沙严重的水渠。这次洪水,让宫希希真正明白,农业靠天吃饭,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在宫希希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土地呼吸得愈加顺畅,万物在其间自然生长。

春天,旋耕机在田中忙碌,后面跟着一群白鹭,它们巴望着松软的土地,等着刚被翻出来的蚯蚓、黄鳝、泥鳅,以便大快朵颐。夏天,蚜虫在田埂上,旁边就是天敌瓢虫和草蛉的卵,这是农田里常见的小型生态链。秋天,稻穗换了金黄色的衣装,其中的一部分会成为自留种,保存着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基因,在仓库里捱过寒冬,等待来年再进入这片土地。

“生态农业是在保留一个火种。”宫希希说,“保留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粮食,干净的种子。”

新农人“新”在哪

如今,宫希希带着她的火种,来到了河北承德。

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清晨五点四十分,宫希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稻田间。一路上,稻苗正铆足劲儿生长,蜻蜓稳稳地旋在上头,野鸭突然扑腾着翅膀从田里飞起。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远处休憩觅食的黑鹳和苍鹭……

田间偶尔出现的黑鹳,总能让话不多的宫希希兴奋起来:“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经常停留在我们的田里。”

宫希希居住的东风村,位于隆化县龙头山与磨盘山之间,伊逊河穿村而过,南北狭长十余里。此间十里遍闻稻花香,水稻种植面积达上千亩,宫希希所管理的生态水稻田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月至七月是北方水稻的除草季。过了插秧的农忙时节,宫希希每天的日程变得十分固定:督导雇工拔草、巡田、记录田间生态。不论晴雨,她总是在田里晃悠,一条田埂一上午就要走上十几遍。

或许,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宫希希的生活单调得有些无聊。可她却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因为“这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轻,晚霞很美,星星数不清。最重要的,还有干净的土地”。

据谦益农业发布的数据,采用自然农耕方式种植的水稻亩产约五六百斤稻谷,为采用农药化肥种植方法的一半。但宫希希坚信,保护自然的方向没错。

在宫希希看来,新农人之所以“新”,是因为胸怀新的农业理念。一方面,他们追求生态环保,期望万物和谐共生,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尊重农民,把“种地”看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生态农业理念能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生态农业当中。”谈及未来,宫希希眼睛里闪着光亮,“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生态农业领域打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文/刘金海 方欣 牟宇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综艺节目扎堆“下乡”,青年人回归山野与土地连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3
一个村来了300多位“新农人” “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干啥?
成都商报 2024-01-29
无人机稻田喷药“误伤”邻田莲藕 责任谁来承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黑土地走出“青”字辈新农人
中国青年报 2023-10-11
稻田“绣”画,亦城人的专属浪漫已就位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2023-09-17
图片故事 | 大学生“新农人”的田园创业梦
新华社 2023-08-02
传统农耕蕴含低碳智慧
人民日报 2023-07-08
新农田 新技术 新业态 感受黑土地上的“春耕三变”
新华社 2023-04-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