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成人畜共患病传染主因?病毒学家认为应重视监测
第一财经 2022-09-11 19:21

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畜共患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

“每次疫情发现,都是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气候变化正在灾难性地摧毁生物多样性,并使得携带病毒的动物活动范围增加,为疾病传播打开入口。”病毒学家常荣山今日告诉第一财经,多项于近日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厘清病毒和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对新发病毒的提前监测、预警以及精准防控有重大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从脊椎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此类疾病占到人类传染病的2/3,当下,哺乳动物及鸟类中存在170万种未发现病毒,其中达85万种可能感染人类。

更有效应对、监测

科学研究证明,SARS(非典)、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COVID-19(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均来自于蝙蝠。而气候变化已导致中南半岛如老挝、孟加拉等地蝙蝠种群有增加迹象。

为此,一位生物学专家对记者解释,野生蝙蝠和啮齿动物携带有大量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当这些野生动物被迫从自然栖息地迁移并与人类密切接触时,才有了传染的可能。

“无论全球碳排放前景如何,预计未来在超过30万次物种相遇下,会导致至少1.5万起新病毒跨物种传播事件,可能有超过4000种病毒被共享。”常荣山告诉记者。

那么在气候变化的当下,如何加强监测以应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新病毒的溢出?

常荣山表示,这包括要从环境、冷冻食品两方面进行监测,“环境监测上,污水检测是一项了解新病毒的可靠指标。其一,以新冠病毒为例,患者排泄物中存在的病毒最终会混入废水中,作为理论研究依据;其二,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脱落,会造成其相关污水检测阳性。”

“另外,冷冻食品监测上,国家疾控中心去年在青岛一批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这说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在升华后)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重点应保护3岁以下儿童

常荣山同时还告诉记者,尽管COVID-19毒株正在经历不断变异,但由于疫苗接种、物理防控等手段的介入,也会使得其毒力不断减弱,“但总的来说,最有效的(保护)防疫措施仍然是疫苗。”

疫苗研发能否赶上病毒变异速度?记者从科兴公司处了解到,一项三价新冠灭活疫苗(原型株、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的临床研究即将在智利开展,基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显示该疫苗安全、有效。

BA.5是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多位业界专家告诉记者,在大量回溯性研究下,实际上,从奥密克戎BA.5亚分支下的多个进化变异株来看,它们的致病率、致死率在普通人群中已经很低了,但老人、儿童人群则应该是下阶段的重点保护对象。

“尤其是0至6岁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此类儿童人群的新冠疫苗;对于海外已紧急授权的辉瑞一款二价新冠疫苗称将递交在6个月至4岁儿童人群中使用的申请,我认为还需要观察,毕竟此类疫苗还没有经过真实世界数据(人体)的充分验证。”一位多年从事疫苗研发领域人士这样提醒。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西藏航空与中国商飞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研制我国首架C919高原机型
成都商报 2023-12-18
广西加强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推进儿科门诊急诊应开尽开
中国新闻网 2023-12-05
北京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警惕混合感染
北京日报 2023-11-22
“五一”假期健康出游要注意 中疾控发布传染病预防提示
央视新闻 2023-04-28
中疾控发布“五一”健康出游提示:继续重视新冠、预防诺如等
央视新闻 2023-04-28
新冠病毒重组风险仍在,全球大流行结束后,防范重点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3-03-18
新冠病毒鹿传人证据出现 白尾鹿体内检测出病毒新变种
科技日报 2022-11-16
世卫组织称非洲之角地区气候变化加剧当地健康危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