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未到,爽朗的笑声先穿透而来,这是房山法院政治部新闻宣传组组长李倩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这都不是事儿”、“包在我身上”、“放心我来解决”三大口头禅,是她打通法院宣传与媒体圈零距离的法宝。
在普法一线工作15年,她推动疫情期间多个“首案”报道——“全市首例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全市反家暴首案”、“全市首例组织考试作弊案”“全市首例保姆虐待老人案”等典型案件;为了法制宣传深入人心,她还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斩获20多个奖项……
仰取俯拾,满载而归。北京市七五普法先进个人、连续五年获评北京市法院新闻宣传通讯员一等奖、当选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这一个个荣誉背后,是李倩15年来在基层默默付出的印记。
做群众需求的回应者 提供专业化法治知识
1984年出生的李倩,2007年5月入职房山法院,现任政治部新闻宣传组组长。
法院宣传工作是传递法院人真实声音、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出老百姓喜欢听、愿意听、能听懂的普法作品,是李倩在工作中持续思考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房山区辖区面积大,多山区,客观存在着路远交通不便、群众获取法律知识途径有限等情况。”李倩说,为做好自己的工作,她曾带领团队到房山20多个乡镇社区走访调研,了解辖区不同地域群体的法治需求。
普法作品必须接地气,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李倩贴合新时代传播趋势,在2015年主导推出“小乐说法”微动漫,在2016年主导推出“普法巴士”基层普法新模式,主动为辖区百姓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法治文化知识。
六年来,“普法巴士”走过了学校、村居、军营、楼宇、企业等地,驶出382站,受众近45万人次;“小乐说法”推出88期,先后在中国法院网、北京法院网、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刊播,荣获中央电视台“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作品”大赛二等奖、2017年度全国法院优秀微博作品、2019年和2021年北京市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等。
李倩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利用微博等线上平台开展实时直播,推出 “线场”普法栏目,将疫情期间如何维权、助力复工复产法律指导、法治优化营商环境等带到了群众身边。2021年,李倩荣获北京市七五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组织宣传疫情期间多个“首案” 做基层普法尖兵
讲好法院好故事,唱响法治好声音,是李倩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
作为一名司法宣传员,李倩聆听过曾虐待老人的保姆声声忏悔,目睹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网民的羞愧痛苦。在一起起案件面前,为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她主动驻扎到庭里,和同事们交流的必谈话题就是最近有什么典型案例。同事们也笑称她三点一线,不是在法庭里,就是跟随法官走在现场勘验、巡回审判的路上,还有就是在电脑旁组织筹备普法宣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倩撰写的《普通网民成为网络倒卖个人信息的主力人群》被新华社采用,该文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老百姓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需求的热议。
在笔耕不辍的过程中,她组织宣传的疫情期间“全市首例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全市反家暴首案”“全市首例组织考试作弊案”“全市首例保姆虐待老人案”“帮三岁男孩找家”等典型案件,多次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中央级媒体关注报道,撰写的稿件被《法治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刊登,她也收获了北京法院“天平杯”好新闻奖二等奖,并连续五年获评北京市法院新闻宣传通讯员一等奖。
李倩希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法治宣传作品。2019年12月12日,李倩广泛挖掘典型案例,协助参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房山区人民法院联合制作的首期“一站解纷争”全媒体直播,两个小时吸引了100余家媒体报道,2000余万网友在线观看,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法院十佳新媒体作品。
推动将真实案例搬上大荧幕 传递法治社会理念
为做好辖区普法宣传工作“一揽子”工程,李倩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法治宣传工作,打造“五微五端”新媒体矩阵,最大化发挥新媒体宣传成果的集成效应。对内联动发声,影、音、图、漫全景展示;对外借力发力,与“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法院”“京法网事”“房山政法”等新媒体良性互动。
在李倩的主导推动下,团队成员集体策划,将真实案例搬上大荧幕,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法官日记》《姐妹情深》《人间冷暖》《执着之行》《法庭十二时辰》《心眼》《速裁先锋》,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平安中国“三微”比赛、全国法院微电影微视频金法槌奖、中国法治微电影展等多类评选活动中斩获二十余个奖项。
正是李倩立足群众需求和社会关切,推动房法新闻宣传工作提质增效,房山法院连续三年被最高法院政治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荣获“司法宣传和通联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李倩当选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李倩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发表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会议期间,她接受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的采访,继续传递着“多元调解”化解人民矛盾纠纷的优势,不遗余力将法院的社会治理理念传递出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