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影节 | 柯文思电影大师班:拍更强大、更具有人情味的片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0 09:53

8月18日,第十二届北影节大师班邀请到英国导演柯文思,与制片人韩轶就“记录的艺术和人物的建构”为主题展开漫谈。

英国纪录片导演及制片人柯文思,曾在近九十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影片制作,获得十六座艾美奖,两座奥斯卡奖。

从2015年开始,柯文思导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情感被他用高度精准的视听语言囊括在镜头之内,他拍柴米油盐,也拍社会变迁。2017年凭借纪录片《飞虎之心》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纪录片长片年度作品,2019年凭借纪录片《善良的天使》获得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会特别推荐奖。2014年,担任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2022年,担任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

纪录片的定义长久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与剧情电影相比孰轻孰重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本场大师班开场便从“非虚构与虚构”这一话题作为切入,正如韩轶所言,“我更愿意把纪录片讲成‘非虚构电影’,在我看来它们都是电影,只不过是两个形容词不同”。韩轶认为,与其将纪录片和电影完全区分开来,不如用“非虚构”来定义更能清晰地看到纪录片的本质。

在柯文思看来,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界并不绝对,体裁和题材都只是人为划定的范畴,更深刻、更值得讨论、更具世界意义的内容永远在真实的彼岸等待电影人的探寻。 柯文思认为 ,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是区分虚构电影与非虚构电影的关键,“我们(电影导演)跟演员沟通,支付演员薪酬,演员扮演他们的角色,他们每天都会来到现场进行彩排,扮演各自的角色,最后领取工资就走了,这就是整个过程。”

对于非虚构电影来说,被拍摄者所承担的责任要复杂得多,因为合作者并不是以表演谋生的演员,而是真实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希望靠自己的表演领取薪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来表达一种说服力。”为了让被拍摄者能更自如地表达,沟通成了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导演要提供给纪录片演员安全感,能够让演员安心地进行分享、发表他们的见解,他们不希望被别人利用。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去和人物建立安全感和相互信任,这是在拍摄之前要做的事。”

选角是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纪录片好坏的关键,用柯文思的话来说,“它关乎到一切”。柯文思表示,“所有的电影中,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必须要找到你的主角,如果找到这个人基本上事半功倍了(成功了一半),找到对的人,沟通也会高效,所以选角的过程中要依靠整个团队,以及团队选角的过程。”

关于选角,柯文思说起了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困扰,“中国很多人在谈论自己的时候会比较回避,一般而言我不会说他们害羞,我能够找到最好的词是,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

柯文思作为一位英国导演,在中国拍摄纪录片需要面对更多困难,但他也因此得益,获得了不一样的视角,“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跟大家很不同,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从西方视角来进行解读、分析很多细节,大家视而不见的东西我可以把它们分离出来。”但语言的劣势也格外突显,“通过沟通来建立信任”这一关键法宝是失效的,制片人此时便需要代替导演完成这一工作。柯文思称赞了韩轶作为制片人给他带来的帮助,“她和她的团队可以创作出一个情景来让我执导纪录片,因为他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物,对人物进行调研,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镜头,接受外国工作人员的面孔。”

找到好的故事也是重点,柯文思说:“找到一个好的故事,前期调研一定要扎实,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我有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了,或者去一个地方找到一个人就可以了,但其实不是。需要调研,一定要去到他家中,要去敲门、见到这个人,还得看他在镜头上的表现是怎样的。”

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一个纪录片导演的看家本领,柯文思分享了他的诀窍,“我有一个原则,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尝试用镜头和图像来表述故事,而不是通过解说、文字语言来传递故事。故事的叙事要依赖于图像,莎士比亚描写的一个镜头、一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一个镜头可以传递很多的感情、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果是没有办法用图像传达故事时,再退而求其次选择文字进行表达。电影就像一砖一瓦,之中是有混凝土连接的,文字像混凝土水泥一样,视觉上的东西是主角,如何把它们剪辑在一起是需要互动和配合以及相应的主次明晰。一定要提醒自己这是一个视觉艺术,虽然语言很有力量,但是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文字语言,大部分时间要用图像进行诠释和描述。”

作品如何获得国际青睐,柯文思认为个体的情感是走向世界的桥梁。“总是在说中国的故事怎么走出去,实际上很多时候要去找的是人类共通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有14亿多个个体,选角的过程中我更愿意聚焦在个体。因为个体上很容易可以讲到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最终落脚点是情感,当看以前打动过你的作品无外乎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感动、让你深思,都是情感并不是数据,也不是枯燥的道理。”

在大师班最后,柯文思对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建议说:“你们所做的工作可以影响到很多人,也能够改变人们看待一个国家的方式,所以你们的能量非常大,我希望大家可以拍摄出更强大、更具有人情味的片子。中国需要你们去讲故事、打破我们之间的藩篱,跟全世界心连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第二十三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闭幕 谢飞鼓励年轻影人保持对电影的热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9
短视频博主“微型纪录片”参展电影节 青年人进入“自我表达”新阶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新知|跨越150年的人文故事 人类学家薛茗为你打开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讲座|今天,我们该如何看纪录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8
北影节ReelFocus新血影像计划盛典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中国平安携手北影节推出“真实影像计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获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荣誉大奖” 贾樟柯:电影赋予了我有勇气的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贾樟柯成为第55届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荣誉人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