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张照片和图纸,在高楼长城脚下展出,讲述着南口抗战的悲壮史诗。今天(8月7日),“爱护长城 致敬抗战——南口抗战85周年纪念活动”在昌平区高楼长城脚下举行,5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年长者68岁。此次活动由民间学者发起,是公众参与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长城脚下布置临时展览
海拔1439.3米的高楼长城,是北京市昌平区的最高点,故名高楼,距北京市区有上百公里车程。8月7日上午,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在杨国庆的引领下,来自北京多支户外团队的50多名志愿者,在距离高楼长城2.2公里远的停车场集结。接下来的崎岖山路只能徒步,好在天空逐渐放晴,纪念活动随之开始。
众人攀爬40多分钟到达第一站——迟来的丰碑。这是2009年8月8日,为纪念在南口战役中殉国的将士,杨国庆和朋友们拉着300多斤的石碑,用五个小时运送上山并树立起来。在杨国庆的建议下,众人将登山途中采集的野花花束,敬献于纪念碑前。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大家继续徒步5分钟,到达本次活动目的地——高楼长城脚下。
北青报记者看到,饱经沧桑的高楼敌台,墙体保留着大大小小的弹坑。据杨国庆介绍,这些累累弹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南口战役,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说,这些抗战遗迹,让明长城的历史内涵更加多元。
趁着众人午餐的时间,杨国庆和伙伴们开始布置长城脚下的展览,借助敌台附近的公示牌,杨国庆拉起一根尼龙绳,将塑封好的照片和地图挂起来展出。北青报记者看到,这些图片包括高楼长城修缮前的样貌,有杨国庆在战场遗址发现的钢盔、子弹壳、骨骸等遗物,有南口战役中的手绘地图…… 图片加地图共计99张,大部分是由杨国庆拍摄和收集。
以长城为背景,结合图片和地图,杨国庆简要讲述了他对南口战役的历史调查。根据观众提出的问题,杨国庆介绍了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展览持续了1个小时后撤展,现场恢复原貌,众人收集完垃圾原路返回,活动随之结束。
“高楼”系南口战役重要历史地标
近十多年来,杨国庆组织和南口战役相关的纪念活动50多次,多数是在“高楼”长城脚下举行。杨国庆解释说,1937年8月南口抗战爆发,高楼是两军拼死争夺的制高点,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高楼亦成为南口战役重要的历史地标。
从2006年至今,杨国庆针对南口战役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调查。仅在在高楼长城附近,他发现过钢盔、刺刀鞘、炮弹残片、汉阳造子弹夹、废弃子弹头无数、甚至还有人骨遗骸。通过口述史调查,杨国庆从流村镇老峪沟村一位陈姓老人处得知,1937年争夺高楼的激战结束后,老人当年曾在高楼附近的山坡上发现累累白骨,可见战况之惨烈。
在进行田野考察过程中,杨国庆亦注重保护文物。2012年修缮“高楼”长城时,杨国庆多次与文物部门和施工方沟通,让墙体上的弹痕遗迹得以保存;2019年,杨国庆在黄楼院长城附近发现一门明代铸铁炮,通知当地文物部门后,铁炮移至昌平区博物馆保存;2019年杨国庆发现长城墙体被人为损坏,经北青报报道后引起文物部门重视,长城得以修复的同时,当地加派了专职长城保护员;2021年,杨国庆被北京市文物局评为“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长城)”。
杨国庆坦言,希望通过举办南口抗战纪念活动,让参与者亲近大自然、走近文物、了解历史,进而增强大家的长城保护意识。
1937年8月8日南口抗战打响
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调集重兵沿平绥铁路向南口进攻,妄图入侵山西、绥远等地。日军除配备各种火炮,还有航空队、坦克队、化学部队参战。南口是平津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这一带层峦叠嶂,崖陡谷深,关隘重重,地势险要。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等奉命抢防南口,在上百华里的地域布防六万多官兵。
据《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记载,南口战役于1937年8月8日打响。经过二十多天的鏖战,中国军队在伤亡过大、后援不继的情况下,只得撤出南口,南口抗战最终失利。
1937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短评,对参加南口保卫战的中国军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部分内容引自《北京文史资料精选 昌平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张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