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近30家企业成功IPO 资本对医药医疗行业信心正在回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7-06 11:23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医疗健康板块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不少龙头企业股价不断创下新高,估值也一路节节攀升,然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市场风向急转直下,行业IPO新股破发频频,整个板块进入由热转冷的分水岭。不过,经过一年的市场调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跌入低谷的生物医药开始蓄积反弹力量,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行业的信心开始回升,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22上半年港股、A股总计有近30家医药医疗企业上市,其中港股5家,创业板10家,科创板9家,上交所主板2家。而6月底至7月初,医药医疗企业冲击IPO更是迎来了一个大爆发:A股至少受理了15家医药医疗健康企业。而港股,也有至少5家医药医疗健康企业递交招股书。

此外,据德勤《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22年上半年回顾及前景展望》报告,2022年上半年香港新股数量按行业分析,医疗及医药和TMT行业同时主导,尽管医疗及医药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3%,但依旧占比25%,成为上半年香港新股数量较多的行业之一。此外,2022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额方面,医疗及医药为融资额比重第三高的行业。

针对当前的融资情况,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A股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童传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2022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药企发行上市家数有所减少,融资额同比上升。“这也要求从当前的资本市场形势来看,药企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创新能力,抓住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机会,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引入新的资金,助力企业发展。”

有证券机构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医疗健康产业依然是资本重点关注的一个赛道。随着2021年下半年二级市场对于过热的医疗健康公司一轮价值的调整,叠加到今年上半年地缘政治和中美关系的不稳定、国内的新冠疫情不断等情况的出现,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确实明显放缓。

“生物医药领域,我们认为仍然是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一个重点,但是在2021年全年较为火爆的数字健康领域,在今年上半年遇冷,在国内的表现是比较突出。主要的原因是一些数字健康,特别是数字疗法的企业,在2021年通过SPAC实现了退出,而且股价下降也是比较明显,所以给这个领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从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融资事件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历史新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创新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在内的赛道也成为了各家愿意早期注重参与的领域。”该分析师说。

市场回暖?

尽管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的IPO市场复苏情况已经愈发凸显。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市场热情正在被重新点燃。

也有分析师指出,这主要也是受到政策的推动。6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新指引给了广大医疗器械企业更多的上市地的选择,有利于加速国内具备“硬实力”“硬科技”的领先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器械领域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创新提升。

这对寻求科创板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而言是重大利好,意味着此前未形成收入无法在科创板上市的创新器械企业而今可以通行,预计未来科创板创新药器械企业数量会增长。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在医疗器械领域,6月以来,科创板有安杰思医学、好博医疗、明峰医疗3家医疗器械公司IPO获受理。

不过,尽管有政策不断推动,但是与前几年相比,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医疗器械的投融资情况达到了“低点”。例如,科创板在今年的1-5月,只受理了世和基因1家医药医疗大健康企业的IPO申请。这也是由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资本大量涌入了医疗赛道,估值也相对虚高。考虑到投资成本,大量机构开始越来越偏向早期项目或者是Pre-IPO项目。2021年中开始,二级市场泡沫破裂,价值体系进行了重构,项目和投资方越来越趋于理性,如此到了2022年,新药融资维持下行的趋势。

“从大环境来观察,由于外部形势叠加国内新冠疫情反复多变、流行等不利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加剧,投资者也会更加趋于理性,使得整个资本加速回避高风险、长周期的新药投资,融资规模也应该会低于2021年。”上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创新企业吸引的资金,不可以再像以前一样讲故事、讲概念,企业必须进行更严苛的自我审视和迭代。审视公司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竞争对手相比,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差异化优势?产品的优势能否转化为商业价值?团队执行力及高效运营能力,财务是否健康?如何做到开源节流,支撑后面18到24个月的融资困难期?这些问题都需要关注。只要做到管理现金流、高效运营、说到做到,才能吸引投资。

此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药企应该具备不同的特质和能力,才能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对处于相对早期的创新药企来说,背景深厚的优秀团队,加上自研或者授权取得的强力产品管线,往往能使企业更具有投资前景。但对那些处于相对成熟期,或者有产品即将上市的创新药企来讲,逐步完善的商业能力以及销售网络的建立,才能确保药品在临床被推广使用,从而实现投资者获益。

如何走稳?

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需要高密度、长周期的资金流支持,但新药获批生产前几乎无收入,为此,生物医药企业顺势而为搭乘资本“快车道”,这也成为当下许多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而从当前三大市场横向对比可以看出,A股和港股市场分别对生物医药类企业和医疗服务类企业青睐有加,而美股市场则是由生物医药与医疗服务双擎驱动。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融资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多种选择。

对此,IQVIA认为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在产生和提供有力证据吸引投资者时,需要考虑以下十个关键点。一是,投资是商业成功的基石;二是,接受风投是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不二之选;三是,选择热门的医药创新领域;四是,支付方控权,谨慎选择Me Too策略;五是,正确预测市场规模;六是,动态预测至关重要;七是,使用净价而不是标价;八是,开拓数据获得途径;九是,微观和宏观的故事都要讲;十是,沟通需注意适时与合规。

毕马威中国华东和华西区生物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黎志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2018年香港联交所推出了为生物医药行业量身定制的第18A章节上市规则,开启了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的新篇章。2019年上交所推出了科创板,其中特别也为生物医药设立了第五套标准。这些资本市场的新政策给众多“十年磨一剑”的生物医药企业插上了风火轮,自科创板以及港交所18A发布以来,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有91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有50家企业通过18A登陆港交所主板,募集资金分别高达1,367亿人民币以及1,144亿港元,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黎志贤说,在资本市场助力生物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的浪潮下,大量初创型生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并将逐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和创新,以满足医疗领域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己任,解决患者的痛点,并引领生物产业的未来,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广东发布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 加大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
南方日报 2024-10-10
破局!生物医药行业瞄准源头创新
经济参考报 2023-12-06
医药行业迎变局 基金经理激辩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3-08-13
医药板块是否已调整到位?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有何机遇挑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9
上海渐成生物医药企业“第一选择”
解放日报 2022-11-14
96家生物医药企业云集 创业板“聚光灯”效应凸显
经济参考报 2022-08-22
安永费凡:科创板赋能硬科技、生物医药等行业快速发展
证券日报 2022-07-21
上半年百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资本抢滩背后有何趋势?
成都商报 2022-07-04
最新评论